Entries by Janet Tsai

日本海洋再生能源開發(上)

面對能源不足的問題,對於擁有世界第六大經濟海域的日本來說,如何利用如此豐富的海洋能源,實為當務之急。日本經產省近年積極推動海洋再生能源,開發各種發電方式,經過原型開發、水槽試驗、縮小尺寸實證試驗、原尺寸實地實證試驗等流程,再由產業界進行實機大量生產。 根據2013年4月日本內閣會議決議的海洋基本計畫,訂定了以下幾點政策:初期發電成本以每千瓦小時40日圓(40JPY/KWh)為目標,持續研究開發更低廉的發電成本,實證試驗場域的整備及第三方評價機制。本篇針對海上風力發電、波浪發電、潮流發電、洋流發電及海水溫差發電系統等日本海洋再生能源發展概況做一簡介。 海上風力發電依結構體固定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固定式及浮動式。固定式海上風力發電是將風塔結構直接固定在海床;考量建造成本及施工難度,固定式適用於水深30~60公尺的海域。浮動式海上風力發電是將風塔建構在浮動平台或巨型浮桶上,再以繫泊設備固定在海床上,多設置於水深50公尺以上海域。 圖1 固定式風力發電及浮動式風力發電 (資料來源:港湾用語の基礎知識9 洋上風力発電) 日本目前運作中的海上風力發電,超過80%的發電量為近岸發電(離岸1公里內),且絕大多數為固定式,分佈在關東地方的千葉縣、茨城縣,東北地方的山形縣、秋田縣,九州地方的福岡縣以及北海道。浮動式分布於九州地方的長崎縣及東北地方的福島縣。 圖2 日本運作中及計畫海上風力發電分佈圖 (資料來源:洋上風力発電の現状と今後の展望) 至2014年,全日本風力發電(陸上及海上加總)功率為264萬千瓦,其中海上風力發電總功率為5萬千瓦,佔全體風力發電的1.9%。依照日本風力發電協會的規劃,2030日本海上風力發電的總發電功率目標是960萬千瓦。 圖3 福島縣浮動式海上風力發電  

2017年全球航運市場之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7年GDP增長率將達到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而航運業將於2017年陸續遭受影響。因此,2017年航運業將會競爭激烈,其中也包含油輪業。在2016年,貨櫃航運業在拆除和整合方面努力打下了定心丸,幫助貨櫃航運市場的復甦,而散裝貨船航運市場也需要比照這種方法,以改善目前散裝貨船的現況。 全球經濟增長仍然疲弱且缺乏投資,因此,未來航運的增長潛力較低。八年來,全世界努力應對2008年金融市場崩盤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此產生的問題並非皆以最合適的方式處理,使許多大型經濟體仍處於”復甦”模式。 若要完全恢復航運市場需要幾年的時間以提高船隊使用率,其中產能過剩的部門必須減少,雖然政府幫助任何行業(包括航運業)於全球競爭是一件好事,但是政府直接補貼實際上對全球航運業產生了負面影響,影響自由貿易,破壞企業的公平競爭環境。 在經濟領域中,2016年歐洲改善,美國停滯,而日本也陷入停滯。因此,除了一些區域間貿易流動之外,並未看到太多的全球變化,並且在更廣泛的規模上沒有實際的需求增長。而在航運方面,由於原材料、天然能源與工業設施分散於全球,因此無論報告的經濟增長統計是對還是錯,中國仍然是2016年航運進出口的中心。 其中2017年世界GDP增長會有利於航運嗎?專家認為可能不會,因為全球GDP的增長目前是由服務部門和發展中/新興經濟體所驅動,因此導致航運業以較低的“GDP之於貿易乘數”來計算,可能比過去我們所習慣的航運需求水平還更低。 2016年對於散裝貨船航運業來說是一個可怕的一年。波羅的海綜合指數(BDI)在2月10日經過了290的歷史最低點之後綜合指數就全年穩定上升,11月中旬達到1,261點。這主要是由於船隊將主要商品鐵礦石運往中國從而受益。而隨著年度的進展,由於需求增長至超過船隊淨供應增長的影響,因此散裝貨船航運業的情況有所緩解。 中國鋼鐵廠藉由提高生產來取代進口礦石的需求。除此之外,由於中國煤礦運營日數的減少,因此帶動了大量煤炭進口至中國的需求。 BIMCO在散裝貨船的“恢復之路”為行業領導者提供了一些新的獨特的市場分析。這項分析確定船東必須做什麼才能於2019年恢復盈利。報廢船舶和避免建造新船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們不能指望與過去相同的需求增長水平。對於2017年極為重要的是,船東必須非常小心地處理供需市場。雖然在2016年下半年較低水平的拆船持續進行,但卻不會提供船隊數目的增長,因此2017年和2018年將會訂購大量新船。中和這些大量新船的影響其唯一辦法是每年減少3000萬載重噸,雖然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卻可以減緩自2016年6月以來大量淘汰船隻所造成的危機。BIMCO預計供應方在2017年將增長約1.6%(2016年為2.2%)。 在2015年後,原油價格和油輪船舶價格預期下降。但由於全球煉油廠的吞吐量增加,使得貨運石油的船舶需求提高,因此油輪的供應得到適度的成長,造成了強勁的原油貨運船舶市場。而在2016年兩家油輪船隊的船隊增長了6%,由於需求增長放緩造成市場的不平衡,因此BIMCO建議,未來幾年石油的終端消費量必須趕上供給量,且在市場重新取得平衡前,必須吸收被炒作的石油股之價差。 全球石油供應在2016年繼續增長,儘管主要出口國家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其原因為伊朗重新進入國際石油市場,讓原先成熟的石油市場產生了劇烈性的破壞,此事對油輪市場產生了連鎖效應,由於貿易模式的變化是否會使油輪市場受益還有待觀察,這取決於西非出口商保持其在亞洲市場占有率之能力,尤其是印度市場。 因此,BIMCO預計2017年油輪需求增長將主要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大亞洲地區。BIMCO預計,原油船部門在2017年的淨船隊增長率約為3%(2016年為6.0%)。油輪製造的供應成長約為2.5%(2016年為6.1%)。且預計拆除油輪的作業可達到五年中的高點,但還不足以阻止貨運市場的虧損。 為了展現BIMCO對全球航運業的領導地位,2017年BIMCO將繼續對原油油輪市場的“恢復之路”進行一系列獨特的數據分析,其中散裝貨航運的恢復分析已於2016年發表。 由於在2015年惡化的市場條件下使得船隊需求增長,並且為未來交貨提供了大量的新訂單。因此,在這些狀況下為2016年下了一個壞的開始,如何將貨櫃運輸供應的能力與全球貨櫃貨物的需求相匹配,需求將會變得更加的迫切。 而貨櫃航運業在這種“自我造成”的航運市場危機中將如何度過呢?我們認為需要通過使用一些似乎被遺忘的方式,許多操作方法已經在市場上被成功的應用(例如減速航行和降低貨櫃船使用率),使得這些未被使用的貨櫃船在2016年投入(限制新訂單,報廢或合併)這些操作中。 2016年在合併方面脫穎而出,無論是以完全合併還是再聯合更大的合作聯盟皆能削減其營運成本。我們還可以看到了一個由政府資助的船東,申請法院保護的空前事件。 此外,由於一整年的拆船作業持續進行因此緩和了船東降低造新船的訂單所帶來對船隊營運的傷害。而巴拿馬型等大型船舶已經過時,導致船舶大尺寸的價值大為降低。 一般來說,貨櫃航運業會發現到目前難以適應新的市場情況,即使需求仍以全球GDP的成長速率增長,但卻不像過去兩年以上的成長速度那麼突出。然而,2016年首次出現船隊增長率低於需求增長速度(上次該情況出現為2009年),因此在貨櫃船供需市場的狀況得到改善。 BIMCO預計貨櫃航運業務在2017年淨船隊增長約3.1%(2016年為1.1%);因此假設貿易乘數回到了1%,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經濟成長率3.4%成真,則2017年貨櫃船航運市場將不會有改善甚至還可能惡化。 資料來源: BIMCO: What Shipping Market can Expect for 2017

超級遊艇半客製40米鋼鋁超級遊艇概念設計

由DND道恩國際設計攜40米鋼鋁超級遊艇模型。此超級遊艇不但在產品研發方面引領業內趨勢,在技術力量和外觀造型方面都有獨到見解。 DND道恩設計團隊推出全方位「私人定製設計」服務;同時針對遊艇俱樂部、高端會所、旅遊觀光、地產配套、酒店配套等推出了「商用定製設計」服務。私人定製及商用定製的設計理念,既突出了DND道恩在遊艇設計領域的專業水準,同時滿足了不同客戶的需求,將產品設計與規劃經營緊密結合,以運營的需求推動設計不斷創新。 DND推出之40米專案旨在引領遊艇的下一步潮流。這個項目的最初靈感也來源於參考物——古董飛機。不同於常見的遊艇樣式,該專案注重在形狀和比例上既做到精緻的藝術感又能實現空間聯繫。 該遊艇共有4間客艙,可容納8人入住。其中主人享有主甲板前部的超闊的豪華套間。三層甲板和飛橋為客人提供了多樣化的休閒娛樂區,這些空間與海洋環境或開放互動或有所遮蔽。外部特徵包括可升降的小艇倉庫,可停放摩托艇的開放的尾甲板,延伸至跳水板的休閒座椅區,和前甲板休閒座位區。主臥天窗在前甲板的座位環繞下,可滿足主人套房的自然採光。 該40米的半排水型船體為飛橋前端提供了一個開闊的水吧/按摩浴缸區,大型的玻璃面積和特定的造型既勾勒出令人驚歎的外觀造型也使私密和開放空間相得益彰。

現代化遊艇設計與製造模式研討會

現代化生產與製造模式皆與數位化裝置緊密連結,為提升國內遊艇產業的設計能量。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研發中心於105年12月09日在高雄辦公室舉辦現代化遊艇設計與製造模式研討會,邀請義大利遊艇設計公司總監Mr. Stefano Rossi先生由設計的角度談歐洲遊艇產業的轉型與變化、設計如何銜接生產端、現代化製造的運作模式,以及專案制度下的管理與管控。 Mr. Stefano Rossi於1985年成立Rossi Engineering Design & Services (REDS),公司服務項目包含船舶設計計算、遊艇內裝設計及施工圖、船級檢驗等。迄今經手的遊艇設計案超過200艘,尺寸由10米到88米的FRP及鋼鐵殼船,類型涵括小型釣漁船、帆船、探險船及超級遊艇等。合作的遊艇公司包含Benetti、Azimut、Perini Navi、Bezzina、Navalia等。Mr. Stefano Rossi專長於海洋工程、機械工程與造船工程,於1985~1995年為義大利Hewlett Packard Co.擔任船舶3D模型軟體開發的顧問。 本次研討會計有14家遊艇廠共27人參加,會中Mr. Stefano Rossi分享針對當代遊艇設計方法、FRP遊艇生產中3D設計的應用玻纖複材遊艇的噪音減低方法,並提出案例分析解說;與會業者亦提出自身曾遭遇問題相互交流。 圖1 講師Mr. Stefano Rossi 圖2 學員提出自身曾遭遇問題相互交流

淺談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在船舶動態定位系統的應用

圖1 計算風險優先數流程 故障模式及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是產品可靠性分析的一個重要工作項目,也是展開維修性分析、安全性分析、測試性分析和保證性分析的基礎。FMEA實際上是FMA(Failure Mode Analysis)和FEA(Failure Effect Analysis)的組合。它對各種可能的風險進行評價、分析,以便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消除這些風險或將這些風險減小到可以接受的程度。FMEA是一種嚴密的策劃過程,它是一個「事前的行為」,而不是「事後的行為」。進行FMEA分析的目的,就是定義風險優先數(Risk Priority Number, RPN)的排序,找出風險優先數最大的一個或較大的前幾個項目,制定措施,進行預防或改進。 50年代初,美國第一次將FMEA思想,用於一種戰鬥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分析,到了60年代中期,FMEA技術正式用於航太工業(Apollo計畫)。1974年,美國國防部頒布了FMEA的軍用標準(MIL-STD-1629),但僅限於設計方面。最早證實FMEA提高動態定位(Dynamic Positioning, DP)設備可靠性的應用,是在1985年,跨海作業動態定位鑽探船「第七發現號」上。90年代初期,FMEA技術廣泛應用在海洋工業界。1991年,動態定位船東協會(Dynamically Positioned Vessel Owners Association, DPVOA),在其制定的「設計和操作動態定位船舶指導方針」中,就詳細介紹FMEA技術。之後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海上安全委員會(Maritime Safety Committee, MSC)通報645,也引用了這項技術。包含美國船級社(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 , ABS)、挪威船級社(Det Norske Veritas, DNV-GL)和英國勞氏船級社(Lloyd’s Register, LR)在內的其他船級社,也都在各自的DP等級注釋中,引用了FMEA作為確定故障模式的基本手段之一。 圖2 船舶使用動態定位系統作業 FMEA是一項技術和經驗密集的服務,想要找到對DP船舶各項領域都很精通的個人,是不太可能的,所以FMEA是一個團隊工作,一般來說會希望:1.團隊成員有多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如設計造船、設備和運行操作維護等。2.需要深入了解DP船舶和各個系統,如DP、電源管理系統(Power Management System, PMS)、電站、推進、管系和動力等。如果是DP3船舶,還需要有結構方面的人員參與。3.熟悉IMO和各船級社的規範,以及國際海事承包商協會(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ractors Association, IMCA)的指導原則,並能了解和借鑑IMCA出版的DP事故報告。4.必須獨立於設計院、船廠和主要設備供應商的第三方。目前海洋工程設備平台上的FMEA分析有兩類:一類是生產廠家自身系統的FMEA報告(如Kongsberg的DP,還有側推廠家的系統等),另外一類就是全船FMEA分析報告,一般是由專業的船舶顧問公司提供,如英國Global Maritime公司,動態定位船舶FMEA專業製作公司。 DP船舶通過FMEA分析,可以找到船舶設計、建造、主要設備和系統中,不能滿足IMO和各船級社規範的地方,找出潛在故障模式和風險,並分析原因,避免在船舶建造階段,因為重大的變更,重新訂購設備等,引起時間和經濟的損失。FMEA詳細闡明DP各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互為冗餘的系統,定義出最嚴重的單點故障,評估每種故障模式的影響並進行後果分析,同時給出降低或消除每種故障模式和其帶來風險的方法。撰寫FMEA報告和試驗程序,並作實船試驗加以驗證。目前DP2、DP3船舶系統的FMEA報告和試驗,已經列入主要船級社DP入級的審核部分。一份真實可靠的FMEA報告,不僅能證實船舶滿足船東或承租者的需要,還能提升雙方對船舶操作安全性的信心。

海事工程打樁隔音技術

目前海事工程基礎樁底型式以鋼結構物最為常見,然而這些海事工程基礎大多需要進行打樁施工,通過撞槌進行敲擊使得鋼管樁柱插入海床來穩固基礎,而這些打樁所敲擊的能量則會多以聲波的型式往四處傳遞,對於生活在附近海域之生物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及為了保護原生地的生物,此工程施工噪音也被列為海洋環境汙染源之一,而聲波在水裡的傳送速度為每秒1490公尺,約為在空氣中每秒傳送速度的4.5倍之多,海事工程施工之噪音聲波的傳遞範圍可達數公里遠,由於影響範圍廣泛,因此有許多專家以不同種方式來減低此聲音的強度,以降低施工時噪音對海洋生物的傷害。 依照目前世界現有及正在發展降噪音技術而言,大致可分為數種方式進行降噪,一是針對聲音的來源著手改善、二是針對聲音傳遞的路徑進行改善,其方式如下所示: 圖1 噪音防制分類圖 針對上圖之噪音防制,我們可分成兩種方式並介紹: 一、聲音來源 1. 樁體、撞槌設計 施工打樁時所產生的振動與噪音等問題,針對樁體與撞槌的減噪設計為最主要降低音源的辦法,常見之撞擊式撞槌由於所產生的噪音太過劇烈,且隨著工藝技術及製造能力的提升,因此有許多別於撞擊式設計的操作方式出現,如液壓式、振動式等方式,且更精良的打樁方式皆能提升更好的工作效率,由於所使用的能量較低所以間接的降低了聲波的能量,進而降低噪音。 2. 吸音棉、吸音墊 吸音棉與吸音墊有分成放置在樁體及撞槌兩種,其原理為增加在施工時樁體或撞槌的總阻尼力,進而降低樁體或是撞槌所產生的振動行為,降低幅射音的產生。   圖2 吸音棉與吸音墊放置位置示意圖 3. 樁體材料 樁體材料也是可降低噪音聲源的方式之一,如改進樁體設計,選用高分子材料或高阻尼材料放置在樁體內部做為夾心,來取代原有之全部普通鋼所製的機件,藉由材料的阻尼力來吸收撞擊時的能量,來降低樁體產生的振動幅度,進而降低樁體的輻射音。 二、聲音路徑 1. 氣幕簾(Air Bubble Curtain) 氣幕簾水下隔音技術已發展相當成熟,並在歐洲有許多離岸打樁施工工程皆有在使用,其原理為聲音能量在水中傳遞碰到氣泡時,就像是撞擊到一面牆壁般而產生聲音反彈的現象,而真正能量衰減之主要原因為,當氣泡內部壓力比外界大時氣泡的體積會膨脹,但碰到了聲音的音壓後體積會變小,這一往一復的壓力改變使得在氣泡表面產生了細微的振動行為,進而吸收了外部的聲音能量,其氣泡表面振動過程中外部聲音損失的能量會變成熱量,熱量再藉由外部環境的液體吸收,因此當聲波通過了數層氣泡層後能量大大的折損,進而降低了打樁時所產生的聲音強度。 圖3 氣幕簾氣泡示意圖 2. 雙層樁(Double Pile) 雙層樁的設計為在樁體內部設計以空氣為夾心,並以兩個同心圓樁柱做為夾層,在敲擊時只敲擊內樁且內樁的底部已插入在土壤的情況下,撞擊的能量與振動能被土壤大量的吸收,由於空氣夾層之原因,所以打樁時所產生的撞擊能量比較無法由外樁直接傳遞至外界,因此降低了振動的輻射音。 圖4 雙層樁設計示意圖 3. 阻尼器(Hydro Sound Dampers) 阻尼器系統是在樁體外部圍上一網狀物並在網上附著高彈性材料製作的空氣薄層,網狀物最上層部分放置浮體物、底部放置一沉體,使整個樁體被阻尼器系統圍住來阻隔聲音傳遞的路徑,此系統的優點為不會隨著洋流的影響而降低降噪的能力,在有洋流的環境中比氣幕簾的氣泡還來的容易控制。 圖5 阻尼器佈置設計圖 資料來源: 1. Underwater Noise Reduction of Marine Pile Driving Using a Double Pile 2. Sound […]

2016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

繼今(2016)年三月造船界每兩年一度的盛事「台灣國際遊艇展」在高雄展覽館展出之後,我國首次舉辦有關海事船舶及國防工業展,定名為「2016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於9月14日至17日於同一地點展開。這次展出適逢新政府上任之後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等政策,以期創造南部的造船產業,因此別具意義。本次展覽總計165家參展單位,參展單位包括國防部、海巡署、學界、研究單位、造船廠、國內外裝備與零組件廠、國內外裝備系統商與海事工程業者,期望對於我國造船產業能有產生激勵效果。 台灣造船產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產業,靠著創新研發與不斷的品質精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經多年的發展與努力,我國在水面船艦的生產上已建構出國艦國造基本能量,國防產業具有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上的重要性,第一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展暨國防工業展」主辦單位為台灣區造船工業同業公會,經官方統計資料,本次展覽總計165家參展單位,參展單位包括國防部、海巡署、學界、研究單位、造船廠、國內外裝備與零組件廠、國內外裝備系統商與海事工程業者等。 開幕當天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偕同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國安會副秘書長陳文政、國防部部長馮世寬、國防部副部長李喜明、科技部部長楊弘敦、海巡署署長李仲威,以及高雄市議長康裕成、台灣區造船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韓碧祥、台灣造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廖榮鑫等貴賓共同出席。展覽期間劉世芳、林岱樺、邱議瑩、趙天麟、邱志偉、許智傑、黃昭順等多位立委也蒞臨現場。 本屆展期因遇強颱順延至9月16-17日開放專業買家先行入場,吸引國內外原訂「艦艇設計、綠能科技、船用技術」等八大主題研討會則取消舉行。9月18日,則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參觀。為了讓國人對國艦國造政策與海軍任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國防部安排由國內造船業建造的軍艦做為開放參觀的主角,新濱碼頭則於9月18日,開放全球服役最久的「海獅」潛艦,以及在地的台船高雄總廠建造自製的「磐石」油彈補給艦參觀。 本屆展覽參展廠商屬性包括船舶設計公司(如: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建造廠(如: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慶富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戰鬥系統商(如:中科院等)、載台裝備商(如:L3、協聚德、建大機電等)、俥葉與軸系商(如:宏昇螺槳、宏昌螺槳等 ),其中主要重要特色廠商介紹如下。 船舶中心身為國內專業船艦設計單位,扮演政府政策執行與產業輔導角色,近年積極配合政府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之政策目標,在本次海事展中展現其專業船艦設計能量與重要實蹟。國防船艦部分,船舶中心運用歷年累積之專業能量,完成如迅海級匿蹤飛彈巡防艦(沱江艦)及新一代海軍油彈補給艦(磐石艦),並協助海巡署規劃設計於國內建置2艘3,000噸級巡防救難艦(宜蘭艦、高雄艦,中信集團建造),藉由國內自行規劃、設計與建造,不但節省建造成本,也豎立典型海洋國家應有自行開發、建造、維修整補高性能公務船艦能力的典範,如圖1所示。 圖1:船舶中心展現船艦設計能量與實績 離岸風電部分,船舶中心展示最新開發離岸風場建設所需之自升式安裝船、高耐海性能人員運輸船、離岸風電浮動式平台等設計成果,如圖2所示,以及風場開發所需之船舶海上動態定位系統、水下環境監控系統等開發成果,展現船舶中心全力支持2025年離岸風力設置量達到3GW之政策目標。此外,船舶中心也展示其產品開發能力,展示可大幅提升既有水上摩托艇救援效率之緊急救護套件,預計可為未來水上救援及相關遊憩產業帶來新契機。 圖2:自升式安裝船設計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此次參與海事展,配合政府「國艦國造」產業政策及大會展覽主題,主要主題區分為三大項:在「艦用武器系統」,包含艦用戰鬥指管系統、天弓三型飛彈、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及海劍羚飛彈系統等;「雷達通訊及水下科技」部分,包含安全防護雷達、LPI導航雷達、岸際雷達、高效能3D產生系統等;「光電材料與能源」,包含複合材料、防火橡膠材料、特用雷達角反射器、充氣式空飄角反射器等。多項武器裝備均為首次移師高雄展出,內容豐富多元。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身為國內唯一具有大型複雜軍艦設計能量及建造實績之船廠,且經國外潛艦專家團隊(含德國及美國)評估為國內唯一具有設計及建造潛艦潛力之船廠,身為造船廠龍頭,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我們準備好了」,力推「潛艦國造」,初次展出的MIT潛艦模型,如圖3所示,並希望能於8年內(113年01月01日)完成首艘原型艦下水之目標,更扮演造船產業領頭羊角色,結合國內外相關技術與裝備業者及法人,投入潛艦技術及裝備系統之研製,簽署支持潛艦國造發表共同聲明,如圖4所示,簽署廠商包括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銘榮元實業有限公司、宏昇螺旋槳股份有限公司、L-3公司、洛克希德馬汀全球有限公司等,邀集國內外廠商共計35家廠商進行聯合簽暑,共同帶動經濟活絡與提供就業機會,共同為我國自製防禦性潛艦催生,務以潛艦國造案順利奠基為使命,實現海洋強國富國理念,創造台灣經濟與國防自主之目標。 圖3:台船公司展示之潛艦模型 圖4:造船產業支持政府「潛艦國造」政策共同聲明 L-3 MAPPS公司在本屆展出船舶整合載台管理系統(Integrated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 IPMS),L-3公司於該系統領域為全球領先,當今所有軍艦皆有使用IPMS,如圖5所示,它提供了統一的控制權,包涵船舶推進系統、電力管理系統、損害管制系統、輪機系統、輔機系統、自動平衡系統、閉路電視系統、船上訓練系統與整合艦橋系統,特別在於緊急狀況時,L-3 MAPPS更率先為軍艦使用圖形的顏色機械控制,透過人體工程學設計的彩色圖形頁面,讓屏幕被設計僅提供必要訊息給操作者。 我國推動「國艦國造」政策在關鍵裝備的設計與生產較無問題,主要困難在如何達到系統整合Know-How,然而IPMS無疑是國內需要發展重要項目之一,需積極與國外技術領先單位合作,需要更多週邊硬體設備、指管、通信、偵蒐、電子等戰系軟體核心能量,及整合各單元的技術,此次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在政府與民間齊心下,將有機會開啟更多周邊硬體生產合作大門。 圖5:船舶整合載台管理系統架構 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在設計與製造馬達領域有豐富經驗,早於1995年4月併購美國西屋馬達公司資產與股份,同時掌握美國西屋馬達技術能力、專利權與研發能量,更為國內技術領先,配合政府「國艦國造」產業政策,本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與關係企業安華機電工程聯合展出船舶用主推進馬達與監測系統,展現客製化馬達的強項,如圖6所示,尤其在船艦主推進馬達與輔機馬達,包括東元製造的AC/DC複合式的船舶主推進馬達,不但符合ICES209國際標準,同時交直流轉換達到最佳運轉效能並兼具靜音、省能效益。 東元馬達於國際船艦皆有豐富之實績,實績內容包括挪威大型海研船、美軍航空母艦級驅逐艦與我國國造之海研五號,為響應「潛艦國造」政策推動與在特殊推進馬達與輔機馬達的實裝經驗,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特別參與「潛艦國造」聯合簽署聲明書,經完整經驗也為國內「潛艦國造」政策挹注一份信心。 圖6:東元電機展示船舶推進馬達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