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net Tsai

船舶中心於高雄成立「產業推動辦公室」

12月11日船舶中心於高雄軟體園區舉行「先進船舶與智慧裝備產業推動辦公室」啟用典禮,由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與船舶中心董事長邱逢琛共同主禮。現場除了海委會、造船公會、遊艇公會代表出席外,另集結了國內船舶相關產業具代表性之廠商與學者共同觀禮,見證船舶中心為服務在地產業及帶動產業革新所做的付出與努力。   林全能次長在致詞中提到,經濟部希望以深化研發創新、創造內需市場以及擴展業者投資等三者,作為和船舶及其相關產業一起合作努力的方向。此次船舶中心成立「先進船舶與智慧裝備產業推動辦公室」,也正是希望透過創新技術開發,提升現有的產業能量並加強產業鏈結,推動各種跨域的交流:除了跨越地理距離,強化鏈結南北船舶相關產業的資源與資訊,也將促進跨領域法人及廠商之間的合作,以帶動我國船舶產業內部的革新。 當天啟用的產業推動辦公室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便是船舶中心為了推動國內自駕船產業所建置的「自駕船模擬操控室」。自駕船是先進船舶中最熱門的主題之一,目前國際間發展自駕船的主要業者或研究機構都設有自己的自駕船模擬操控機,以便進行程式驗證及人員訓練。而國內去年年底通過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中則規定,實際場域或虛擬場域的測試報告是申請無人載具沙盒實驗的必要資料。有鑑於此,為了能與國際技術開發水準比肩,同時鼓勵國內業者在測試用實際場域取得不易的情況下仍能投入自駕船開發,船舶中心建置了「自駕船模擬操控室」,可供研究單位及業者申請使用,驗證所開發的自駕船核心操控模式。而船舶中心與高雄市輪船公司共同參與的沙盒計畫,目前已正式提出申請,希望能在明年向大眾展示最新的自駕船研發成果。 船舶中心長期以促進臺灣海洋經濟發展為任務,致力於培植國人自力設計船舶之能力、積蓄海事工程規劃能量、追求與國際最新海洋產業發展齊頭並進。此次藉由新據點的成立,船舶中心決心要強化為在地船舶產業提供相關技術、資源諮詢之服務,進而促進我國船舶及其相關產業之推動與整合,以便有效發揮地方產業聚落優勢,帶動產業之轉型與升級,並與國際間最新技術研發及產業趨勢接軌。

阿茲慕|貝尼蒂集團宣告年產值達九億歐元並於坎城亮相多艘遊艇

全球遊艇大廠義大利阿茲慕|貝尼蒂集團(Azimut Benetti Group)歡慶五十週年,2018-19 年產值達到九億歐元,較去年增約一成,此外還延續去年佳績,總共 260 艘遊艇交貨。 阿茲慕|貝尼蒂集團主攻美國市場,旗下的阿茲慕遊艇(Azimut Yachts)稱霸 40 呎以上遊艇小市場。整體觀之,美洲佔 50%,其次依序是歐洲占29%,中東和非洲 14%,亞太地區 7%。 此外,該集團由超豪華遊艇撐起一片天,總銷量 51 艘,阿茲慕和貝尼蒂各占 35 艘和 16 艘,在目前的合併策略中,成功利用了這波趨勢來擴大更新產品線,位居全球訂單簿的榜首。 阿茲慕 38 米三甲板豪艇 同時,公司在 2019 年坎城遊艇節上初亮相,包括 Azimut S10、S8跟78 Fly、還有38 米三甲板豪艇。38 米三甲板豪艇是阿茲慕有史以來最「巨」作,已預售三艘,其次是 30米麥哲倫 (Magellano)旗艦艇。這款最新首秀遊艇為 300GT 以下的半滑水船型,預計最高航速 24 節。 阿茲慕 38 米三甲板豪艇 它主打 Alberto Mancini 操刀的外觀設計和 Antonio Salvagni 的內裝,提供五艙和六艙等格局版本。其他還有陽光浴區、主甲板全套休息室和上層餐飲區。集團五十週年之際,貝尼蒂遊艇破紀錄地在短短100天內推出三款超級遊艇,其中 108米旗艦超級遊艇FB275 於2019年7月交船給澳賭場大亨 James Packer ,另有兩艘待交貨。 貝尼蒂光是在過去 60 天已售出 10 艘遊艇,準備擴大產品線,款式和系列都要推陳出新。與此同時,大名鼎鼎的暢銷經典 […]

OECD 造船會議之相關討論議題(上)

OECD註 理事會造船工作小組(WP6)旨在逐步建立產業的正常的競爭環境,鼓勵經由數據收集和分析的透明度,尋求擴大全球造船大國與非OECD經濟體間於造船產業政策之溝通討論平台。本(128)次「WP6」會議於 2019年5月13日法國巴黎召開,再次邀請我國參加此次會議,我國代表由船舶中心許聖德工程師與台船徐龍和資深研究員參加此會議。 會議主席係由挪威駐OECD大使Mr. Per Egil SELVAAG擔任主席,查本會議共計有16個國家及歐盟(EU)、貿易聯盟諮詢委員會(TUAC) 、日本船舶中心(JETRO)、丹麥海事局Danish Maritime Authority)及Sea Europe等產業公會或組織代表參加,合計63人參與會議討論。會議主要討論議題包括探討WP6 針對研析新造船業法令工具之進展總結、討論會員國政府間針對研擬新造船法令工具施行決心程度、日本與歐盟代表針對有關南韓造船產業相關議題之提問、WP6會員國與非會員國政府之補貼及其他支持措施之清單調查結果、造船市場扭曲之因素、船舶出口信貸瞭解書–最新發展、未來討論會議內容和其他事項等議題。 第128次研究報告提到,以全球造船與船舶產業結構之背景下,造成市場扭曲之政府干預在任一國家發生,最終都將影響在第三方之經濟產業發展。再者,這些方式都加強在國際規範下政府於造船產業之介入案例發生。任一情況下,成熟的造船產業環境都會對現行產業方針要求更多的改革,而其不僅止於措施方向的調整。未來仍須思考如何執行產能消減與針對供需失衡之解決之道,加快結構升級成為我國造船行業能否在危機中生存的關鍵。而在往後的議題上,對於其他產業,政策資助仍須再定義調整,其將助於有建設性地指出惡性循環影響造船產業之問題。 下次WP6會議預計將於2019年11月12至13日舉辦。目前12月3日造船專題研討會(WP6 Workshop)的主題訂定係「造船業與和船舶海與事裝備業的所面臨趨勢與挑戰(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hipbuilding and marine equipment industries)」。建議我國仍持續與會,以提供政府、國內產官學研及廠商之國際資訊,應付國際造船發展趨勢,更深一層擬定我國的造船策略計畫與掌握情勢,與各國代表溝通及交流國際造船市場訊息及發展趨向,打開我國造船產業於國際知名度,尋求開展與共同合作契機。 OECD 總部室內   註: 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於1961年成立,總部在巴黎,目前計有36個會員國及5個擴大參與的國家(key partners,包括巴西、印度、印尼、中國大陸、南非)。OECD素有WTO智庫之稱,主要工作為研究分析,並強調尊重市場機制、減少政府干預,以及透過政策對話方式達到跨國政府間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資料來源: 船舶中心,11/20/2019  

盤點 2018 年自主航運七大進展

數位化對海運的重塑在2018年腳不停蹄,自主航行船舶和遠端遙控方面大有進展。儘管無人商船尚不到下水的時候,但該領域所有最新技術的發展都在為未來的性船舶奠定了必要基礎。 一、IMO 在國際規範方面採取動作 國際海事組織(IMO)作為國際航運法規機構,為制定相關公約規範解決海上自主航行船舶(MASS)的安全、安保、環保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展開研究。 IMO 的高級技術機構海安會(MSC)已經批准一個管理範圍之界定與檢討等相關工作(Regulatory Scoping Exercise, RSE)的框架,包括 MASS 和自動化程度的初步劃分,以及實施方法和工作計畫。 二、全球首艘全自動渡輪問世 勞斯萊斯與芬蘭國營渡輪 Finferries 在芬蘭土庫市以南群島成功展示全球首艘無人渡輪。Falco 號汽車渡輪採用勞斯萊斯智慧船舶技術,在芬蘭帕爾加斯和瑙沃之間完成無人操作航行,並在遙控下順利返航。 Falco 號利用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和 AI 人工智慧技術來探測和避開障礙物,並展示近期開發的自動導航系統的自動靠岸能力,全程無需人工操作。 三、全球首家無人船航運公司 挪威航運巨頭威爾森集團(Wilhelmsen)和康士伯(Kongsberg)聯手建立全球首家無人船航運公司,從設計開發到控制系統、物流和船舶操作,提供全套價值鏈產品。 藉由成立新公司 Massterly,讓雙方在無人船領域更進一步,以建立基礎設施和服務來設計和營運船舶,以及海上自主航行的高級物流方案。 四、全球首艘無人勘測船成功試航 英國勘測公司 Bibby HydroMap 日前宣布,由 iXblue 公司開發8 米長的自主式無人勘測船(AUSV)「DriX」成功完成試航。 「DriX」的設計在於能真正提供淺海、近海勘測擴展到海上全面勘測。這種新的 AUSV 是第一個真正能媲美傳統勘測性能的無人勘測平台。 五、勞斯萊斯無人船研發中心 勞斯萊斯公司在芬蘭土庫設立了先進的無人船研究機構,以開發與其合作夥伴所需技術,這些技術將決定未來全球航運無人化升級的面貌。 圖/勞斯萊斯官網 新研發中心內有一個遙控和自主航行體驗空間,旨在展示勞斯萊斯現有的和仍在開發階段的無人船技術。 六、Aker Arctic 完成無人船繞障礙物測試 芬蘭工程企業 Aker Arctic 今年在其赫爾辛基的冰模試驗室中,使一艘自主船模成功地繞障礙物航行。 這艘自主船模在無冰水池中利用船載聲納探測到障礙物,操作人員在不輸入指令的情況下自行繞過障礙物,並自動停靠到一個目標碼頭。 七、挪威船級社公布自動化及遙控船舶指南 為協助建立新無人船技術的安全文化,挪威船級社(DNV GL)公布了涵蓋自動化和遙控船舶的新船級指南。 這份指南涵蓋現行法規不適用的新營運概念以及一般由人工完成的功能控制技術,在新營運概念方面,為有意採用者提供了在船旗國的替代設計要求下獲得審批的流程。這份指南協助有意採用新概念的業者在取得船旗國的替代設計需求的一個流程。 其他進展 威爾森公司確立自主航運規管框架 威爾森船舶管理公司(WSM)簽訂的兩項協議將為自主航運的營運和規管框架奠定方向。第一項是「安全管理系統協議」,著重於開發安管系統(SMS),第二項是著重於未來能力發展的「人才培養協議」。 […]

船舶中心成立「先進船舶與智慧裝備產業推動辦公室」

圖說: 圖為經濟部林全能政務次長 (右4)、船舶中心邱逢琛董事長(左4)、造船工業同業公會韓碧祥理事長(右3)、遊艇工業同業公會龔俊豪理事長(左3)、立法院賴瑞隆委員辦公室田飛生主任(右2)、臺灣造船曾國正總經理(左2)、經濟部技術處羅達生處長(右1)、船舶中心周顯光執行長(左1)合影。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下稱船舶中心)於2019年12月11日假高雄軟體園區舉行「先進船舶與智慧裝備產業推動辦公室」之啟用典禮,由經濟部常務次長林全能與船舶中心董事長邱逢琛共同主禮。現場除了海委會、造船公會、遊艇公會代表出席外,另集結了國內船舶相關產業具代表性之廠商共同觀禮,見證船舶中心為服務在地產業及帶動產業革新所做的付出與努力。 船舶中心是經濟部轄下的技術法人,成立之初即被賦予了扶持、推動臺灣造船產業發展的使命。林全能次長在致詞中提到,經濟部希望以深化研發創新、創造內需市場以及擴展業者投資等三者,作為和船舶及其相關產業一起合作努力的方向。此次船舶中心成立「先進船舶與智慧裝備產業推動辦公室」,也正是希望透過創新技術開發,能夠提升現有的產業能量,並加強現有的產業鏈結,推動各種跨域的交流:除了跨越地理距離,強化鏈結南北船舶相關產業的資源與資訊,也將促進跨領域法人及廠商之間的合作,以帶動我國船舶產業內部的革新。 而當天啟用的產業推動辦公室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便是船舶中心為了推動國內自駕船產業所建置的「自駕船模擬操控室」。自駕船是先進船舶中最熱門的主題之一,目前國際間發展自駕船的主要業者或研究機構都設有自己的自駕船模擬操控機,以便進行程式驗證及人員訓練。而國內2018年底通過的「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中則規定,實際場域或虛擬場域的測試報告是申請無人載具沙盒實驗的必要資料。有鑑於此,為了能與國際技術開發水準比肩,同時鼓勵國內業者在測試用實際場域取得不易的情況下仍能投入自駕船開發,船舶中心建置了「自駕船模擬操控室」,可供研究單位及業者申請使用,驗證所開發的自駕船核心操控模式。而船舶中心與高雄市輪船公司共同參與的沙盒計畫,目前已正式提出申請,希望能在2020年向大眾展示最新的自駕船研發成果。 臺灣四面環海,船舶產業一向就是重要的傳統產業。船舶中心長期以促進臺灣海洋經濟發展為任務,致力於培植國人自力設計船舶之能力、積蓄海事工程規劃能量、追求與國際最新海洋產業發展齊頭並進。此次藉由新據點的成立,船舶中心決心要強化為在地船舶產業提供相關技術、資源諮詢之服務,進而促進我國船舶及其相關產業之推動與整合,以便有效發揮地方產業聚落優勢,帶動產業之轉型與升級,並與國際間最新技術研發及產業趨勢接軌。要將船舶中心「臺灣出發,鏈結全球」的產業創新思維,帶入我國的船舶產業。 圖說: 經濟部林全能政務次長(佩戴胸花者)於「自駕船模擬操控室」體驗船舶模擬測試場域。   資料來源:船舶中心, 12/26/2019

新一代大型水面戰艦極具朱瓦特艦特色

DDG-1000朱瓦特級驅逐艦在大西洋海域進行美國海軍檢驗與鑑定委員會(INSURV)的驗收測試。(圖/美國海軍) 美海軍船艦計畫執行官表示,新一代大型水面戰艦類型可能酷似深具未來感的朱瓦特級(Zumwalt)導彈驅逐艦,而非目前作為艦隊主力的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驅逐艦。 2019年6月,美海軍船艦計畫執行官(PEO)William Galinis少將在美國造船工程師學會(ASNE)年度技術、系統與船舶(TSS)研討會上說明,軍方和業界的工業設計師正在研究下一代大型水面戰艦,打算提升其載荷能力、運算能力及設計靈活性,同時考量到海軍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執行任務,也就必須將一部分心思投入新船艦規避敵方雷達偵測的隱身性能上面。 Galinis說:「其主要性能要求一定會影響船體結構,至於實際上會形成何種結構,我覺得不需要先下定論,但非講不可的話,它最後應該會更像DDG-1000朱瓦特號,而不是DDG-51伯克號。不過現階段要朝這方面發展,仍需多加努力。」 Galinis在2019年研討會的開場主題演講期間致詞,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總工程師兼船舶設計副指揮官Lorin Selby少將也參與了發言。 Galinis表示,美海軍計畫2023年購入第一艘新型大型水面戰艦,但現在已將簽約日期延後。《美國海軍學院新聞》(USNI)先前報導,海軍正在考慮於2025年財政年度時簽訂新合約,而目前的伯克級驅逐艦採購長期合約將於2022年到期。 造艦日期延後,讓海軍有充裕時間加強戰艦性能要求,並參考業界與現行計畫的意見回饋,有助於改善船艦設計和成本控管,譬如海軍不斷從DDG-1000朱瓦特級計畫學習,將這期間的採購與造艦經驗運用於哥倫比亞級潛艦計畫。 Galinis說:「大型水面戰艦方面的考量中,那是採購策略中重要的一環。」 Selby表示,當前海軍著重於研發新船艦,設計方面的需求持續增加。他希望建立海軍不間斷地投入船艦設計的工作流程,避免發生空窗期,在大型造艦計畫時期間流失人才。他說:「整個浩大的造艦工程涉及許多設計工作,軍方必須努力儲備人才。」 擔任2019年TSS委員會主席的退役海軍上校Richard White在介紹Galinis和Selby時表示,海軍部長Richard V. Spencer要求與會者避免針對航母計畫提問。 發表主題演講時,Galinis僅簡短帶過軍艦設計的近期進展。他說:「這幾年來致力於開發的新項目當然是福特級航母,但接下來幾天我們在研討會中不會有太多著墨。」 研討會第二天,White針對其先前關於航母的發言,進一步說明2019年度研討會在計畫階段便已決定聚焦於水面戰艦,美海軍並未就航母相關問題的回應下達指示。 他表示:「我並未從海軍部長那邊接獲任何指示。」 資料來源:USNI News,6/21/2019

丹麥 WMO 公司投入船舶數位化

人員運輸船(CTV)操作員將以 BareFLEET 系統監測船舶和船上系統性能,並為離岸風場業者提供建議。丹麥 World Marine Offshore 公司(WMO)正投入船舶數位化,以在旗下的人員運輸船上執行 Reygar 遠程監測系統,對離岸風場支援船隊的運行狀況及性能實施監控,這套系統能產生更好的機器狀況和 CTV 性能數位影像。 WMO 公司已經為「World Mistral 號」離岸支援船安裝 BareFLEET 系統,並表示將在其旗下九支 CTV 船隊全面部署這套遠程監測系統,而目前處於第一階段。 該公司技術操作主管 Jesper Mortensen 表示:「我們志向是成為業界最具創新性的船隊,Reygar 的 BareFLEET 能配合我們特有的船舶系統組合,讓我們完全掌握船隻運行狀況和性能。」 其中一個難點是確保 BareFLEET 系統連上 World Mistral 號已有的幾個第三方系統,包括 Soft Bow 液壓系統、鰭板穩定駕駛控制、主動壓艙系統、發電機組、船艏側推器和岸電系統,BareFLEET 系統將這些現有系統的資料進行整合,並經由通訊衛星傳回岸上。 Mortensen 先生說道:「這個平台將確保我們能完全掌握船隊狀況。WMO 船隊由小水線面雙體船(SWATH,Small Waterplane Area Twin Hull)、單體船、雙體船和混合動力船組成。」World Mistral 號是三體式的多用途離岸支援船,最大乘載量 24 人,能在風電站駐留長達 7 天,以進行待命或提供技術人員住宿。 Reygar 公司工程總監 Chris Huxley-Reynard 表示:「有了 BareFLEET […]

世界最大風力渦輪機將於荷蘭轉換運轉方式

「從Powerpoint最強大的渦輪機到創紀錄海上風力技術即將進行運轉測試,GE將設置12MW巨型Haliade-X原型的葉片。」Darius Snieckus 寫到。 2018年隆重推出12MW Haliade-X海上風力渦輪機,它是由五倍凱旋門大的轉子星來提供動力,這原本是值得GE引以為傲的作為,推出後卻被一些批評者冷嘲熱諷地的形容是PowerPoint最強大的渦輪機。US OEM很快就忍住嘲笑與批評,打破紀錄的原型機器,將在世界上最大的旋翼上飛行,跨度達220米,將於2019年9月在荷蘭鹿特丹港的準近海地點進行運轉。 對於GE來說,Haliade-X是工程產業的一次大躍進,是前身6MW Haliade 150機型的2倍,這個高排名單位可以超越其它的競爭對手,並且承諾提供比西門子Gamesa的10MW SG10.0-193DD和三菱重工維斯塔斯的V164還要高45%的功率。眾所皆知,這兩個渦輪機製造商在12MW-16MW設計的方面都非常先進。 Haliade-X 的巨大轉子可橫掃38,000平方米區域的風,轉動龐大直控式數位驅動及永磁發電機傳輸系統的總容量係數達63%,高於現在產業標竿的5至7%。GE計算後得出,與“超大型”競爭對手相比,在風電場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單位收益將增加35-50百萬美元。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旗艦機器的巨大設備已經陸續從西歐各地的工廠運抵該計畫的所在地,該地點是非洲大陸最大的港口碼頭。 107米長的葉片(生產時間最長,比以前的記錄保持者高15米)將從GE擁有的LM Wind Power位於法國瑟堡的工廠運送到原型站點。它們用螺栓固定在機艙上,該機艙是GE沿聖納澤爾(Saint-Nazaire)海岸製造工廠所建造,該機艙最近與塔架配對,由西班牙承包商GRE的塞維利亞工廠所提供並於2019年年初在鹿特丹架設。 第四把葉片已經運送到英國布萊斯的離岸再生能源彈射器的研發設施中心,用於Halt(高度運轉速度的壽命)測試,以及動力傳動系統和轉換器組,所有的裝備都按部就班進行,並依實際操作條件下進行模擬。 GE將在“三到五年”內花費4億美元來資助該機器的工程、測試和供應鏈開發。這項投資的回報時間正在計時中,而且OEM承諾將在2021年準備交付首批Haliade-X,以提供一條10GW的訂單管道,該管道目前在全球處於各種階段的談判。 這項部署將在歐洲開始,瑞典公用事業公司Vattenfall於5月宣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部署12MW渦輪機的計畫。但是,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的潛力市場將激增超過1000GW。像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如巴西,那裡的720MW Asa Branca正準備使用Haliade-X。在全球最受期待的市場中如大陸,GE最近宣布建立專門的工廠來為亞太地區製造機器的計劃。 回到鹿特丹,Future Wind是荷蘭公司Pondera Development與Sif的合資企業,現在正準備開始監督五年的原型測試計劃,並將數據傳回幾個GE再生能源的工程中心以及ORE彈射器的英國研發設施中心。   GE預計在10月啟動原型機,取決於潛在氣候或運送的延遲情況而定   資料來源:RECHARGE,9/17/2019  

拖船通往自主托運的道路

通過無人機的引纜索(由鹿特丹Kotug提供)   在實務方面,最近出版的《港口中的拖船使用-實用指南》一書的第三版關注未來自主或遙控拖船-直到2050年之前,它有充分的理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 自主航行 每天幾乎都有關於運輸中的自動化和自主的出版物。在這些出版物中經常可以看到大型海事工業公司,這些公司被認為是這些自動化和自主航行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但問題是這些發展是否實際與務實;它們是否僅適用於某些部門或行業,或者根本不適用? 未來輔助拖船的任務要素 使用拖船進行船舶的托運,涉及許多要素:港口、船舶、貨物、駕駛員、拖船及船員等。當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例如船的尺寸,它將影響所有其他要素,例如港口、領港及拖船。 未來幾年將發生一些變化。舉例說明: 當船舶數量增長,運輸的總貨物量也將穩定增長。總貨物的組成將發生比例上的變化,例如石油和天然氣。 特殊類型的船舶機動能力提高,以促進自主性及成長的規模,就像現在的貨櫃船增加一樣。 預計將開發新的運輸方式,例如新的無排氣跟無油的相關海上活動。 在未來30年中,目前沒有或僅有少量的自動化艦隊將逐步淘汰,而自主化越來越高的新船型在海上交易將會增加,這將因國家和船籍而異。 這對港口和港口佈局以及輔助拖船都有影響。拖船應與船舶發展同步,也將跟進自主化的道路。 更多自主拖船的挑戰 一篇技術文章(此處)談及自由航行和輔助拖船的複雜性。例如,拖船在靠近船舶的操作,如果被輔助船舶正在托運行駛,則拖船與船舶的之間會產生相互的作用力,造成拖船的作用力和轉彎力迅速變化。這些相互作用力以平方速度而增加,隨著船與拖船之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加,並隨船型、吃水量、縱傾度和龍骨間隙而變化 這種複雜的現象可能會對相對較小的拖船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拖船船長沒有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拖船及其艏艉作業區附近的船員可能會特別危險。這些相互作用的影響很難預測,而且拖船船長也很難察覺。模擬這些影響並使拖船變得自主應對將是一個挑戰。機器可以克服此挑戰。一旦模擬成功,就可以更有效地預期這些相互作用,甚至可以進一步利用這些優點。在船上完全整合此項附加功能,拖船被添加到輔助船的控制系統功能中。 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將自主或遙控拖船連接到需要輔助的船舶。關鍵的問題在於:自主或遙控的船舶和拖船是否配備足夠的人員來連接拖船?在技術文章全文中提到的原因,未來幾年中,預計自主或遙控船穿梭於海洋並招喚在世界不同港口的自動駕駛船將會在沒有船員的情況下航行。但是,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動繫泊系統會減少船上甲板乘員的需求,這又將對拖船的連接產生影響。除此之外,就像船舶一樣,由於多種原因,預計將會有部分的遙控操作或自主拖船。 在更多自主航行的過程中,現有老式系統使用纜索,透過拖纜連接拖船到輔助船,這之間包括拖船和拖船船員都有嚴重風險。取而代之,應由安全,快速和可靠的繫泊系統替代,這種系統得以在相對較高的船速下使用並可以遠端控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提出了各種系統,例如起重機,空氣手槍和無人機。 未來展望  從中期來看,船舶和拖船的自主性和遠程控制將有所增加,但結果會有很多變化。從長遠來看,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自主操作或遙控操作的船舶和拖船。船舶和拖船初期將仍然(部分)有人值守。之後,人員值守將根據發展和經驗而減少。 同時,將朝著更安全的拖船發展的趨勢(例如,使用SaferVents,該系統可降低淹沒的風險),以及對於船舶和拖船推進更清潔及更經濟的引擎;此外,港口的基礎設施將發生變化,遠短引航將增加,也需要採用相關規則和法規,最終,貿易衝突,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及氣候變化等都有可能改變現在的前景。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 ,09/07/2019

首艘混合動力遊輪駛向西北航道

MS Roald Amundsen 航行途經西北航道。                 照片:Karsten Bidstrup/Hurtigruten 2019年9月,Hurtigruten公司的探險遊輪MS Roald Amundsen號,成為首艘通過西北航道,航行超過三千海浬的電池混合動力船舶。 在船長Kai Albrigtsen的指揮行駛下,MS Roald Amundsen號於2019年9月10日晚間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諾姆(Nome)。Albrigtsen 表示:「我們在航行中遭遇烈風與冰雪。但我們也親眼見識了絕美的夕陽,及動人的風景與野外生態。不過,我們最深受感動的是沿途各地的居民是多麼溫暖地歡迎我們,一如當年Roald Amundsen的遊輪,所親身體驗。居民們無比好客,鼓舞了我們整個旅程。」   挪威籍的極地探險先鋒Roald Amundsen,在1903年到1906 年間,首次完整航行通過西北航道。 而 Hurtigruten公司將其船隊中的既有三艘船舶進行環保的改裝計畫,這三艘分別是 2002 年造的Finnmarken號、另一艘 2002 年造的Trollfjord 號以及 2003 年造的Midnatsol號。這三艘船舶都將改以符合 Tier 3 的全新引擎,以及電池組和混合動力系統來提供動力。在改裝後,這三艘船舶將成為世界上第二、三和四艘混合動力遊輪 (第一艘為 MS Roald Amundsen號)。同時,這些船舶也將配有全新的岸電連接系統。Finnmarken號將於2020年成為首艘進行改裝的船舶,接著在2021年將輪到 Trollfjord 號和 Midnatsol號進行改裝。 MS Roald Amundsen號在通過西北航道之後,將繼續沿北美及南美海岸航行,最後在冬季於南極進行探險遊輪航行。她也將是史上首艘於南極進行命名儀式的船舶。MS Roald Amundsen號將在2020年夏季回到北美,在阿拉斯加海域進行一系列探險遊輪航行。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 , 09/1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