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net Tsai

義大利前兩大國防公司因新型冠狀病毒限制出差

義大利造船商芬坎蒂尼集團(Fincantieri)告知《國防新聞》,該公司已禁止所有商務出差。若有「異常」重要的出差需求,則會由危機管理小組進行評估。(Marco Bertorello/AFP透過Getty Images) (羅馬報導)義大利前兩大國防公司 – 李奧納多股份有限公司(Leonardo)和芬坎蒂尼集團(Fincantieri)– 已經取消了所有商務出差,並要求員工改為遠距辦公。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該國為了因應防疫,實施為期一個月的封國措施。 義大利已成為亞洲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直至2020年3月11日為止,當地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共12,462例,而死亡人數達到827人。為因應防疫,義大利政府於2020年3月10日宣布對所有國家實施出入境管制,並呼籲公民留置家中,切勿外出直至2020年4月3日為止。隔離措施並非強制性,人們仍可以因公事、醫療原因和緊急情況出行,但若遭有關當局攔查,則須提出相關證明。許多商店與企業仍可維持營業,同時大眾交通運輸亦持續營運。 造船商芬坎蒂尼集團告知《國防新聞》,該公司已禁止所有商務出差。若有「極度」重要的出差需求,則會由危機管理小組進行評估。在家工作是目前最好的因應方案。該公司表示:「在需要手動作業的造船廠中,將會啟動輪班機制,以減少過多人員在同一個空間中的風險。」 李奧納多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在制定遠距辦公計畫的同時,已禁止了在義大利境內及境外的所有商務出差,極其重要的任務則不在此限。該公司表示:「為了維持公司營運,因工作屬性而無法在家辦公者,公司會彈性安排他們到現場工作,並採取所有預防措施,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   資料來源:DefenseNews, 03/12/2020,Tom Kington

船舶符合MARPOL TierⅢ的7種方法

隨著船舶造成的空氣汙染加劇,全球廢氣排放標準亦逐年變得更加嚴格。MARPOL附則VI限制了船舶廢氣中所含的主要空氣汙染物,包括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並禁止蓄意排放任何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MARPOL附則VI的主要修訂內容,在於全球各地應逐步減少SOx、NOx和懸浮微粒的排放,並引入排放管制區(Emission Control Areas ,ECAs)政策,來進一步減少在特定海域的汙染物排放。根據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ar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mmittee, MEPC)第66次會議決議,將自2016年1月1日起,將於排放管制區內實施TierⅢ排放標準。 一、 何謂TierⅢ? MARPOL 附則VI中要求逐步減少船用柴油機的NOx排放量,並對2011年1月1日或之後安裝的引擎,訂定TierⅡ排放限制;對於2016年1月1日或之後安裝且在排放管制區內作業的引擎訂定排放限制更為嚴謹的Tier III。至於在1990年1月1日至2000年1月1日之間安裝的船用柴油引擎,則必須符合TierⅠ排放限制。 圖片來源:DNV GL TierⅢ的標準排放量比TierⅠ的標準排放量少了80%。若要達到TierII及TierIII的限制,柴油引擎的排放值應根據2008年版氮氧化物技術章程(NOx Technical Code)而定。根據MARPOL附則VI TierⅢ限制為: 1.轉速低於130 rpm的引擎—3.4 gNOx/kwh 2.轉速高於130但低於2000 rpm的引擎—9*n-0.2 gNOx/kwh 3.轉速高於2000 rpm的引擎—2 gNOx/kwh 圖片來源:IMO.org TierⅢ排放標準僅適用於NECA(NOx排放管制區)。在NECA之外則適用於TierⅡ。當前的NECA地區為北美地區和美屬加勒比海地區。TierⅢ也將適用於在2016年1月1日或之後建造的船舶。 船舶是否已經準備好達到TierⅢ排放標準? 為符合TierⅢ之要求,船舶必須安裝,或加裝能使NOx降低到TierⅢ以下的設備/系統。為達到TierⅢ之要求,下方共列出七種方法。 選擇性觸媒還原法(Selective catalystic reduction, SCR) 在這套系統中,尿素或氨被注入廢氣後會經過一個有特殊觸媒塗層的裝置,此時溫度約在攝氏300到400度之間,氨會與廢氣中的NOx產生化學反應(尿素與廢氣發生反應形成氨),將NOx(NO和NO2)還原為N2。SCR裝置則是安裝在排氣歧管/接收器和渦輪增壓器之間。 由於SCR裝置上存在壓降及NOx需在特定溫度範圍內(攝氏300~400度)才能還原為N2,因此該系統需要高效的渦輪增壓機且引擎負載運轉至少應為40%或更高。 如果溫度高於攝氏400度,氨將開始燃燒,而非與NOx起化學反應,這將會導致系統失效;如果溫度低於攝氏270度,則反應速率會降低,而隨之形成的硫酸銨將會破壞觸媒。 圖片來源:vikingline.com 部分B&W引擎使用DeNOx或是SiNOx系統,其中亦使用SCR技術。 部分Wartsila引擎配有NOR(NOx減量)系統,此系統也應用SCR技術。 藉由SCR技術可減少超過90%的排放,並達到TierⅢ排放標準。 廢氣再循環(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在這項技術中,經渦輪增壓器處理的部分廢氣在通過洗滌器裝置後,會再循環到掃氣接收器內。透過EGR技術可使Tier I達標船所排放的NOx再減少約50至60%。然而,排放洗滌水需要若干處理程序,例如淨化和分離廢氣淨化系統中的汙泥。由於一些國家反對排放此類洗滌水,重複使用下往往會造成腐蝕問題。 廢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因其比熱皆高於空氣,與空氣混和後會造成吸氣中的氧氣濃度下降,降低最高燃燒溫度,故可達到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的效果。為達到TierⅢ排放標準,EGR系統可與以下技術搭配使用,包括:改變(延遲)噴射法、新型設計的燃油閥、共軌噴射原理、電控引擎以及掃氣加濕等。 Image credits: Greenship.org 掃氣加濕(Scavange Air […]

海上風能通過電解產生綠色氫體

歐洲的試驗項目正在考慮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動發電。電解產生“綠色”氫氣的動力可幫助在使用現有海上基礎設施的同時對運輸和供熱進行脫碳處理。 將水分解為氫氣的原理是眾所周知的,但現在的重點是綠色能源和可負擔性(圖片:Dennis Schroeder / NREL) 氫經濟即將到來的話題即將到來,它將是綠色能源。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綠色氫氣是一種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產生的電能通過電解產生的氣體,它將在本十年內變得具有競爭力。 氫理事會的氫競爭力之路:一份成本前景報告於2020年1月發布,由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撰寫,預測到2030年可再生氫成本將下降多達60%。原因包括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和電解槽生產規模擴大。根據該報告,要使綠色且低碳氫氣具有競爭力,就需要投資700億美元。該研究確定了投資將發揮最大作用的幾個領域。其中之一是生產,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通過電解獲得具有競爭力的可再生氫,將需要總計70GW的電解槽容量。 一、價格下跌 由於低碳和可再生電力的價格隨著電解資本支出的下降而下降,以可再生電力作為最主要的生產“可再生”或“綠色”氫氣的生產方法,電解已變得負擔得起60%。太陽能和風能的成本是可再生氫生產成本的最大推動力,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80%。歐洲最近進行了無補貼的海上風能拍賣,太陽能光伏和陸上風能的出價接近或低於20美元/兆瓦時。”一旦生產綠色氫氣的成本達到2.50美元/千克左右,到2030年它將釋放約8%的全球能源需求,而1.80美元/千克的價格將使到那時為止能夠滿足多達15%的需求。 工業氣體公司林德(Linde)公共事務和政府關係經理蒂姆·海斯特坎普(Tim Heisterkamp)表示:“廉價,大量生產可再生能源的地區,以及刺激性的可再生能源整合和減排法規,將促進綠色氫經濟。”報告指出,可再生資源和價格的變化使得來自電解生產的可再生氫具有很高的區域特異性。例如,在智利,將太陽能與風能搭配使用將在2030年將製氫成本降低至每公斤1.40美元。該報告基於與歐洲專用海上風電場相連的動力燃氣(P2G)電廠,將可再生氫的成本削減軌跡降低了60%,從2020年的每千克6美元到2030年的每千克2.6美元。價格的最大下降預計將來自電解槽成本的60%降低,這是由於生產規模,學習率和技術進步以及系統尺寸從2MW增加到大約100MW所致。 隨後,海上風電的平均能源成本將從57美元/兆瓦時降低到33美元/兆瓦時(見下文)。 二、大規模可行性研究 電解槽的製造正在進步。設在謝菲爾德的ITM Power正在建造英國第一家工業規模的電解工廠。它將於2020年8月開始生產,年產能為350MW,並將在開始運營的三年內增加到1GW。首席執行官格雷厄姆·庫利(Graham Cooley)表示,該公司在當前招標中的出價每兆瓦不到100萬歐元。“在過去三年中,我們將電解槽的成本降低了一半,現在致力於進一步提高產能並降低生產成本。ITM的招標機會渠道為2.48億英鎊(2.99億歐元)。 2019年8月,ITM Power與丹麥開發商Ørsted合作進行了一項可行性研究,該可行性研究由英國政府資助,以演示在英國製造的批量,低成本和零碳氫GW級高分子電解質膜(PEM)電解的交付情況。 Gigastack項目旨在通過開發5MW堆棧模塊以降低材料成本,ITM新工廠的半自動化製造,使用多個5MW單元部署100MW以上的電解器單元以及創新技術來削減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這些大型電解槽的選址和操作,與附近的大型海上風力發電結合。 位於謝菲爾德的ITM Power正在建造一家工廠,該工廠將生產大型電解槽 資料來源: [1] WINDPOWER,2020/2/28,Sara Verbruggen

2020嘉信遊艇狂歡嘉年華

由於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情勢,原定2020年3月12日~15日舉辦之台灣國際遊艇展延期舉辦,使許多國內遊艇同好相當失望,但是嘉信遊艇股份有限公司於原展期的 2020年3月14日~15日在嘉信22號碼頭舉辦「嘉信遊艇狂歡嘉年華」,以延續這兩年一度的遊艇盛事。 本次水上泊位區由嘉信遊艇公司主辦,邀請奧莫爾遊艇、錚儀遊艇、高鼎遊艇展示24艘豪華遊艇(如圖1)於兩天活的下午提供限量名額開放民眾上船參觀並有專人導覽;22號碼頭廣場也有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中華機械CAT引擎、歐仕特實業遊艇耗材、潛水教學、遊艇駕訓、海釣設備、遊艇管家等台灣海洋休閒產業頂尖品牌以及HONDA重機設攤展示。 圖1 水上泊位展示地圖及空拍圖 圖2 水陸展區結合美食音樂 圖3 遊艇公會張祕書長(左1)、船舶中心遊艇組羅組長(左3)及海洋產業處陳副處長(左4)、嘉信遊艇龔總經理(右4)及何董事長(右3)一同共襄盛舉 現場亦搭設舞台邀請DJ炒熱現場氣氛以嘉年華的形式邀請遊艇同好一同共襄盛舉,另外也結合碼頭美食、餐車、調酒讓民眾體驗戶外海洋休閒生活。 活動未配合政府防疫措施,登船參觀的民眾需登記個資並配戴口罩,並且在入口處量測體溫及酒精消毒雙手後才可進入,也控管同時登船之人數以期做到防疫滴水不露。 圖4 現場有DJ表演一路從下午HIGH到晚上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嘉信遊艇股份有限公司

盤點新艦十大重點試驗項目

新造船舶的試航,對於確保船舶、船員和貨物的整體安全來說至關重要。假設您與一間船廠簽下了一紙百萬美元的豪華遊輪訂造契約,在契約中載明你要求的技術規格,譬如船速、耗油量、承載人數等等。如果,您現在擁有這樣所費不貲的一艘船舶,肯定會希望交船時的狀態符合契約要求。不然,您為了獲利所做的可行性研究全是一場空,要用後半輩子償還百萬貸款。 這麼一來,您不只成為投資失敗的苦主,船廠也因為必須付出擔保範圍下的巨額違約金而承受損失。順利交船後,買方尚需向船廠支付契約總金額的 10%。如果船舶不合格,則從中扣除違約金。這通常會有一個問題,船主在哪個階段會得知他的船舶不符合技術規格要求或船級社規範?船主是交貨後才在船員告知下發現不合格?還是說交貨前能先得知? 本文的出現,正是為了解答這個疑問。按照一貫的傳統,新船下水儀式總是極其隆重。船廠有責任確保買方到最後交船那一刻仍心滿意足,這時就會開船出去做一些重要測試,也就是試航。每間船廠在船舶完工下水後,皆會進行一系列測試,以確保所有系統同時符合船主契約要求和船級社規範。這一系列測試名為「試航」,單純意指船舶下水艤裝後進行的海上試驗。在本文當中,我們會一一談到新船試航不可放過的十大測試項目: 1.吃水測量 對於任何船舶而言,吃水深度都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在船舶流體靜力和流體動力方面牽涉到許多參數的調整。展開吃水測量之前,測量水域密度並算出海水比重是必要的前置作業。 因此,吃水測量也在同一片水域進行。如為不符合規定的吃水,將予以修正,因為來到航速測試項目時,還得驗證船舶在特定吃水達到保證航速。 2.錨泊測試 船錨的重要作用,是按要求讓船在港口等地方保持靜止。船舶必須在停泊處保持動態穩定,以防任何意外發生,譬如與港內附近的船隻相撞。因此,錨泊測試意在檢查整個船錨的功能是否正常。 錨泊測試的步驟和需求條列如下: 在海面下 80 公尺深處進行測試。 拋下船錨(左、右舷先後各測一次),自由落下過程中剎住二、三次以測試性能。 最後,拉起錨鏈,以碼錶測量每節錨鏈的起錨速度。按照規定,錨鏈起升平均速度,應不低於 9m/min。 3.舵機測試 想像一下這個情況:舵機故障導致船舶操縱性降低。舵機測試的步驟和需求條列如下: 首先,將船舶全速前進。 先後利用一和兩個液壓泵的作用,將舵從向左 35 度(航海用語為「左滿舵」)轉到向右 35 度(航海用語為「右滿舵」)。 根據船級要求,操舵裝置要能在 28 秒內從左滿舵到右滿舵,反之亦然。 緊急操舵測試-船舶以半速前進,從應急柴油交流發電機組供電給舵機。 4.主機耐久性測試 船舶的驅動和主要部分發生故障時,就連最老到的海員和工程師也不免憂心忡忡,因此試航期間要對主機進行近九次測量。 主機應以額定轉速連續運轉6小時,測試滿載狀態下的性能。最初一兩小時使用輕質柴油(LDO),接下來三、四個小時吃重燃油(HFO),最後再用輕質柴油轉一兩小時。這項測試旨在檢查從HFO到LDO的轉換過程。 主機耐久性測試測量的項目如下: 船上各部位的噪音等級。 船上各部位的振動等級。 海水淡化装置的能力。 廢氣鍋爐性能。 燃油消耗量(升∕小時)和特定燃油消耗量(克∕千瓦∕小時)。 軸馬力計功率。 柴油發電機組的負載。 所有系統的洩漏情況。 淡水、潤滑油、燃油、海水、排氣等所有系統的溫度和壓力。 5.航速測試 假設船主要求在規定吃水深度時達到航速16節,而船在試行僅達15節,這下子船廠就得付違約金了。不過,船舶有0.3節的航速餘裕,每多出0.1節,違約金隨之增加。如前面的吃水深度所述,此項測試旨在檢驗船舶在契約規定的吃水下之速度。 至少以三種功率進行測試,譬如最大持續功率(MCR)的 75%、85%、100%,或是契約規定的其他功率。 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船舶在每種功率下以兩個相反方向前進 (稱為往返航行)時的速度。 將三個功率下測得的航速繪製成速度-功率曲線。 最後,對照契約列出的所需功率,在曲線上標註與之對應的航速。 6.緊急停船測試 緊急停船測試旨在評估船舶的急停船能力。 船舶全速前進之時,瞬間將引擎變換至全速後退狀態來停船。 記錄船舶完全停住所費時間。 記錄從開始全速後退到船舶停住所航行距離。 另外也進行從全速後退切換至全速前進的急停測試。 […]

NREL推出參考用的15MW離岸風力發電機

IEA 15 MW 提供了單樁基礎結構和浮動式結構(圖片來源NREL)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NREL),在2020年2月14日發布了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15MW參考用的海上風力發電機開源設計,以幫助製造商在開發原型之前評估性能和成本。 NREL稱,他們的IEA 15 MW設計(以國際能源署的名字命名,該設計幫助協調了全球研究人員之間的協作)已用於研究輕型風力發電機和浮動式平台的結構設計,也可以用來與模擬分析軟體比對,這種開源模型可以容納多種軟體工具,並有望為工業界、研究人員和學者提供設計下一代離岸風力發電機的工具。 IEA 15 MW的輪轂高度為150米,轉子直徑為240米。相較之下,GE的12MW Haliade-X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強的海上風力渦輪機,輪轂高度為150米,轉子直徑為220米。IEA 15MW的功能包括單樁基礎結構和浮動式結構。 NREL設計了轉子(rotor)、發電機(generator)、傳動系統(drivetrain)、機艙(nacelle)、塔架(tower)、單樁(monopile)和控制器(controller)。 丹麥技術大學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DTU)審查了設計並提出改進建議,進行了載荷分析並為其仿真工具集開發了公開領域(public domain)模型,而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UMaine)設計了半潛式結構(semisubmersible loading substructure)。 NREL的博士後研究員Evan Gaerter解釋說:“我們將發佈細節設計的資料以及風力機的模型檔,以供不同設計軟體使用,因此如果您對研究特定技術感興趣,那麼整個風力發電機的設計都可以將IEA 15 MW應用到計畫項目中。” NREL的高級研究工程師Garrett Barter補充說:“近幾年來,海上風力發電機發展迅速。在尺寸和實用性方面,已經超過了現有參考的離岸風力發電機,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參考風力發電機,它的技術要領先現今的風電產業,但又不能領先太多,我們需要某種先進的技術才能達到這個目標,IEA 15 MW的配置超出了已經開發的10 – 12 MW風力機的能力,但它們的相似性足以作為15 – 20 MW下一代設計的基準。” 他補充說,發展將取決於克服運輸、安裝方面的挑戰,並且要具有成本效益。 NREL表示,IEA 15 MW將在未來幾年內幫助cutting-edge研究,並強調目前有幾個計畫已經開始使用IEA 15 MW,也有風電公司對於IEA 15 MW提供了反饋。 IEA 15 MW尺寸(圖片來源NREL)

GE的電力推進皇家海軍航空母艦成功完成試航

二號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HMS威爾斯親王號,近期在蘇格蘭水域成功完成海上試航,這是皇家海軍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型船艦,由GE的節能整合式全電力推進系統提供動力,作為航空母艦聯盟的一份子,GE的電能轉換業務提供了HV配電系統、HV驅動器、推進馬達以及電力控制和管理系統。 GE還提供了HV發電機來支援整艘戰艦發電。該系統運行能提供約110兆瓦的功率,其中的80兆瓦用於GE的節能電力推進馬達,來移動重達65000噸的戰艦。綜上所述,該用電量可以供給約5000英國家庭的日常用電。 航空母艦聯盟是BAE系統、國防部、泰雷茲集團和巴布卡克公司之間的獨特合作關係。透過相互共同合作,聯盟的集體文化是對信任、協作、創新和相互支持的堅定承諾,其中所有的決策都是以最佳計畫為基礎。 HMS威爾斯親王號   圖片來源:Twitter 近30年來,GE以世界一流的技術支援皇家海軍。如今,英國皇家海軍90%以上的大型船艦都是採用GE的電力推進解決方案,其中包含HMS伊麗莎白女王號、45型驅逐艦、新型26巡防艦以及皇家潮汐級補給艦。GE憑藉其豐富的經驗和能力,與造船廠和世界各國海軍合作無間。由於電氣和電子設備的範圍非常廣泛,GE非常適合執行海軍的重要建構工作、系統整合以及電源管理。此外,GE位於英國惠斯通的海洋動力測試設施,是世界唯一的商業性陸基設施,能夠對海軍應用的整合電力推進系統進行全面性測試。在過往的幾十年中,GE協助世界各國的海軍,降低當前和未來電動船艦結構技術的相關風險。 英國GE電能轉換業務總經理Andy Cooper表示:「我們對於英國海軍的貢獻非常廣泛,為不同級別的海軍艦艇提供必要的支援。隨著第二艘航空母艦HMS威爾斯親王號計畫接近竣工,海上試航成功也樹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很榮幸能為英國皇家海軍服務,提供現代海軍所需的戰備狀態和信心。」 除此之外,GE最近在普次茅斯安裝並測試了馬達和發電機組,為兩艘航空母艦的岸基電源提供了系統。大型發電機的額定功率為16兆瓦。當船停泊在港口時,可為基本的服務提供電力。 資料來源: [1] marineinsight, 1/9/2020

2020全球訂單統計

前20名遊艇銷售統計 前20名遊艇銷售統計 根據Boat international media 資料統計,2020全球超級遊艇銷售依舊守住八百多艘(807)銷售量,總長度累計32.3公里,累計全球170家船廠,訂單量與2018年(830)相比減少兩成。目前統計90至99英尺(27.4至30.1m)遊艇的訂單急遽成長;120至150英尺(36.6至45.7m)遊艇的訂單也有所成長;80至89英尺(24至27m)大幅下降到194艘;其他各尺寸都保持穩定的銷售量。 由2007到2020船型類別統計,可以得知越來越多受買家接受遠程排水量型遊體,在市場銷售漸漸成長趨勢;至於其他船型依然在市場保值穩定的銷售量。 統計13年遊艇銷售艘數 在2020年歐洲市場,第一名遊艇銷售量依舊是意大利,2020年產量略有3.8%成長,尤其兩家Azimut和Sanlorenzo的訂單,足以讓義大利再次位居第一。 荷蘭保持第二位,但是產量略有下降7.1%。第五位的德國表現出22.8%成長率,這主要歸功於Lürssen,Nobiskrug,Abeking和Rasmussen,這家船廠都有數艘100米以上訂單。 在亞洲市場,台灣產量略有下降幅度5.4%,但仍保持較高優質船廠。例如,嘉鴻遊艇今年相對成長14.3%;中國的遊艇產業也正在蓬勃發展,今年35.3%成長,主要是海星遊艇集團和錦龍接到大量訂單。在美國市場整體銷售訂單並沒有非常亮眼成績,由於2019年沒有新的訂單和遊釣遊艇訂單萎縮,所以一年當中產值減少23.3%。 預計2020以後超級遊艇銷售數量可能延後交付,由於英國脫歐,歐洲國家經濟體下滑,中美貿易大戰和肺炎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可能不利於遊艇市場。 統計2007-2020 市場銷售型 前18名船廠銷售統計 然而,市場建造100米以上的超級遊艇持續有21艘,創10年新高;中型市場保持穩定;以及高優質的訂單,依然有高技術能量船廠持續在產品線大量投資,他們看好小型遊艇能夠帶來創新浪潮。 根據Boat international media 資料統計,舉例出色亮點船廠,Feadship有16艘在建造或訂單約1216米,平均船長76米。荷蘭大型造船廠2019年會有不錯成績,Amels有14艘的訂單,Heesen有13艘。值得慶幸,Heesen訂單中的遊艇平均尺寸,在10年內,從2010年的46米增加到2020年的56米。在德國,Lürssen預告九艘訂單預計在2023年之前交付完,其中七艘船長超過100米。 2019年排行榜內有新加入土耳其船廠,Bilgin,有五艘(其中四個超過80米),以及Turquoise,有六艘在建造中。台灣造船廠分別嘉鴻遊艇集團及東哥接有不錯成績。嘉鴻共計24艘船建造中,總長度709米,於2019年排名提升至第9名;東哥遊艇共計31艘,累計總長度927米,於2019全球排名第7名。   資料來源: [1]Boat international media 期刊:,17/12/2019

自駕船國際論壇 開創船舶業藍海商機

船舶中心攜工研院邀國内外專家交流 愛河舉辦操控體驗見證技術成果 自動駕駛船舶運行是國際共通發展趨勢,各國紛紛投入無人載具創新實驗及積極搶入商轉階段,我國也於2018年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激勵業者開創自動駕駛船舶領域之新藍海。 船舶中心從兩年前即已投入自駕船舶核心技術的建立,今年更建置高雄愛河場域及虛擬場域作為技術驗證之用,並成功協助高輪公司首艘自駕原型船通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申請,後續將進行服務驗證及商業驗證,落實自駕船產業化的精神。 為使開發技術與國際及產業接軌,船舶中心2月6日在高雄舉辦「2020年自駕船創新科技國際論壇暨場域應用分享會議」,針對國際自駕船舶技術及實務推動交流,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闡述國際自駕船技術與推動經驗,如日本航海學會長中村紳也、韓國海事大學教授LEE Kwangil、比利時佛萊明內陸水道局專案經理Ann-Sofie Pauwelyn等。船舶中心及工研院共同發表智慧船舶自主航行開發成果,介紹臺灣首例進入沙盒實驗自動駕駛船舶所運用之感知、決策及避碰創新技術。國內學界則從避碰、資安及應用服務等領域,探討現階段國內船舶導入自駕系統之技術發展。本場論壇近百人與會,並前往高雄愛河觀摩國內首發沙盒實驗自動駕駛船舶,及參觀體驗船舶中心新設立之自駕船模擬操控室。 參與產業焦點座談的營運商、船商、系統整合商等均表達對自駕船實務應用的關切,特別在自駕船的安全性、可靠性、產業需求及法規的配合。船舶中心強調未來持續關注船舶業界的需求,致力引領自駕船技術發展,達成我國船舶產業革新升級之願景。

離岸風電發展與水下基礎之探討

依據市場調查顯示,2018年全球新的離岸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創紀錄的5652 MW,如圖1所示。全球容量的增加可歸因於來自亞洲市場的強勁部署,中國大陸離岸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652 MW,其次是英國的2120 MW,德國的835MW,丹麥的28 MW。截至2018年底,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增加到22592 MW,對於後續的預測,表示基於當前正在建設的項目,全球新產能將增加。全球離岸風電市場仍以歐洲為中心,累計裝機容量約為17,979 MW,亞洲是第二大區域市場,擁有4,639 MW,而北美是第三大市場。OWDB表示,未來的市場增長將轉向亞洲和美國市場。 圖1 全球2018年離岸風電(Sourc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2018 Offshore Wind Technologies Market Report”) 水下基礎型式 配合不同場址環境條件,水下基礎會呈現不同樣貌;台灣的地質及海氣象情況與歐洲不同,歐洲風場風況穩定,地貌多呈平坦,而台灣除了受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威脅外,由於西部海域多屬海床沈積層,以砂土與黏土層層堆疊,容易面臨潮流不斷沖刷而產生侵蝕問題,致使水下基礎在設計階段,便須將這些特殊因素納入考量。且因容量更大的風力機有助於捕捉較多風能,隨著風力機設計與製造技術更臻成熟,水下基礎穩定度要求更為嚴謹,不同海床條件所適用的水下基礎型式不同;依固定式基礎結構,水下基礎大致可分為幾種型態,包含重力式(Gravity base)、吸力沉箱(Suction bucket)、單樁式(Monopile)、三腳式(Tripod)與套管式(Jacket)等,如圖2所示。 圖2 幾種不同水下基礎型式(Source: D. Moulas, M. Shafiee, “Damage analysis of ship collisions with offshore wind turbine foundations”) 離岸風電水下基礎類型之占比 對於離岸風力發電水下基礎,特別是單樁基礎是這種海上基礎結構中最常用的,經統計單樁式基礎仍然是最常見的安裝結構類型,隨著離岸風電朝更遠更深海域的開發,套管式基礎的使用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圖3顯示了2018年底運行的固定式水下基礎結構類型,2018年單樁式基礎持續在全球離岸風機的營運中占主導地位,佔總市場的73.5%。其他水下結構類型,如重力式、套管式、三腳架式和浮動式基礎,各自約佔市場的5%。展望未來,開發人員已說明計畫將套管式基礎的使用量增加大約四倍,這種變化對應於在更深的水深中開發以及增加套管式製造選項。基於重力的基礎,在安裝過程中不需要打樁,從而消除了水下噪聲以及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潛在負面影響,也有慢慢提高其市場使用率趨勢。對於水深超過60m時,則需要使用浮動式基礎。 圖3 不同水下基礎類型之占比(Sourc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2018 Offshore Wind Technologies Market Report”) 不同水深的基礎支撐結構類型 對於水深較淺的海域,單樁和混凝土重力基礎是好的解決方案,在25m至50m水深則以套管式或三角架式較為經濟,對於這種固定式類型的支撐結構,必須以最低的成本維持強度和剛度要求,以防止由於結構的不可接受的位移或旋轉而導致結構元件疲勞。在深水海域則用拉力錨固定在海床上的浮動支撐平台是最經濟的解決方案,這些基礎概念如圖4之示意圖所示。 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