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net Tsai

產訓合一 臺灣造船產業再創競爭力

近幾年,由於知識工作的崛起、全球資訊快速更迭等情形,導致諸多傳統產業面臨經營的困境,為尋求企業永續經營、業績常青等目標,首要策略為「人才的培訓與養成」。因此,員工的培訓與養成,應將訓練與企業的經營目標完整地結合,方能達到產訓合一的加乘效果。 面臨全球產業轉型與創新的驅使之下,促使國內許多造船業者感受到轉型與技術升級的迫切性,亟需相對應的專業人才。為使我國造船業者再創全球競爭力,吸引年輕學子投入造船產業,專業人才的培訓與養成,方能因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且能滿足長期與穩定的產業需求。透過經濟部工業局提供的人才培訓資源,瞭解國內造船業者的人才需求項目,協助企業規劃與開辦培訓課程,建立員工的正確概念及知識,培育專業領域之人才,提升職務應用能力,強化公司的產業競爭力。 船舶中心自2018年起配合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技術人才培訓計畫辦理船舶產業人才培訓,推動迄今已屆滿3年,每一次的培訓課程皆獲得廣大的迴響,無論是課程安排與設計、講師、課程學習環境及綜合評價,學員均給予「非常滿意」的認可。學員亦曾提及,期望未來能繼續辦理相關課程,以利忙碌的工作中,能持續學習新知。本年度已於2020年5月26日至5月27日辦理「遊艇FRP生產實務課程」,課程內容以基礎理論與實際操作並重,讓學員習得最新的技術,如LRTM技術、silicone bag技術等。透過業界講師經驗傳授與互動交流討論,提升學員實作及應用能力,從中學習產業新技術及市場趨勢,增進專業領域人才之能量。 課程助教帶領各組學員進行實務操作 教室內講授課程情境 實習室進行分組實務操作情形 課程結訓大合照 資料來源: 船舶中心,2020/07/26

台灣離岸風電施工安裝近況

台灣離岸風電施工安裝相關工作,隨著水下基礎的設計建造完成後,已開始逐步進行離岸風場的施工安裝作業。茲將近期台灣部份離岸風場的運輸與施工安裝近況整理如下。 一、台電彰化一期開始海上佈纜工程 台灣電力公司彰化一期離岸風場的陣列和出口海纜的安裝於2020年6月15日開始。這項工作由Jan De Nul的海纜敷設船Isaac Newton和Willem de Vlamingh來執行,並由Volstad Maritime之OSV Grand Canyon II提供支援。JDR電纜系統公司已於今年初向Jan De Nul提供海底電纜和配件。該電纜供應商設計並製造了65公里的陣列海纜和出口海纜,這些電纜裝載到Isaac Newton佈纜船再運往台灣。 彰化離岸風場合約於2018年4月由楊德諾集團(Jan De Nul-Hitachi) 得標。根據合同,Jan De Nul負責基礎的設計、製造和安裝;風力機的安裝,陸上與海上電纜的供應和安裝以及變電站的升級。該項陸上電纜安裝作業於2018年展開,且已分包給台灣星能公司。並由日立負責製造、組裝、操作和維護以及與離岸風機的相關工作。 109.2 MW的彰化一期風場位於台灣中西部海岸附近,包括21台5.2MW順風轉子的離岸風機。根據楊德諾集團描述,該設計的一個特殊功能是將基礎和風力機設計具備承受波浪、風力以及地震載荷能力。該項首批四隻腳的套管式基礎已於5月在韓國三康的製造廠裝船,Jan De Nul將套管式基礎的運輸分包給台灣的宏華營造公司。 二、TPC彰化一期工程基樁6月中運抵台灣 由於COVID-19的關係,將運營推遲了將近兩個月之後,宏華營造(HHC)已將第一批十二支基樁運往台電的彰化一期離岸風場。宏華與Jan De Nul簽訂了運輸套管式基礎的合約,並於4月底由該項基樁製造商Edgen Murray管理的韓國碼頭將基樁加以裝載,將第一批基樁於6月13日由HHT東方公司的8號東方AHT和DF布法羅駁船運抵台灣。宏華另有六批從韓國運來,Edgen Murray與韓國SeAH合作在4月初完成了該項目80支基樁的生產。宏華於5月下旬在韓國裝載第一批套管式基礎,此基礎分三批從三康的製造廠運到台灣,該離岸風場計畫將於今年年底完成。 三、TPC離岸風場的安裝 Jan De Nul集團已開始為TPC離岸風場進行海上安裝工作。安裝了前十二支基樁,第一根出口電纜已連接到台灣西海岸彰化縣芳苑附近的海岸。TPC離岸風場由21台離岸風機組成,這些風機位於預打樁的套管式基礎上,每個基礎都由4支基樁固定在海床上。Jan De Nul集團在第一階段,為44支基樁安裝11個套管式基礎。在接續幾週內,又有40支基樁從韓國的製造廠運往台灣。對於此次基礎安裝工作,Jan De Nul集團從荷蘭公司Heerema Marine Contractors租用了海上安裝船Aegir執行相關工作(參閱圖1)。 同時,Jan De Nul的電纜敷設船Willem de Vlamingh開始安裝海底出口電纜。四根電纜中的第一根已成功拉到陸上接線盒。由於考量現有近岸牡蠣養殖場以及海底電纜軌跡中的重要航道,因此這些海底電纜必須埋設在海床下21米。因此Jan De Nul集團通過從海上到陸上接線盒的水平定向鑽探(HDD)鑽了四個1公里長的管道。登陸工作由Jan De Nul的兩個海星挖溝機進行,並獲得台灣宏華營造的支援。 Jan De Nul 租用的海上安裝船Aegir Jan […]

日企野馬與日本國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 攜手為自駕船與自動靠泊系統奠基

日企野馬與日本國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共同開發的自駕船 2019年2月7日,日本大阪 – 在日本野馬株式會社(Yanmar Co., Ltd)致力開發的基礎科技中,機器人船舶與自動靠泊等技術可望在危險水域航行、海洋調查和智慧漁業等領域派上用場。 儘管自動駕駛技術在道路與農耕等應用的發展如日中天,但在海上機器人的領域中,仍有龐大開發潛力。由於在機器人技術與IT的多項領域擁有長期研發經驗,野馬株式會社將旗下的造船與海洋休閒等硬體技術,結合IT與機器人科技的基本發展,致力打造機器人船舶,以便應用在海洋調查與基礎設施的巡查上。 野馬株式會社所開發的機器人樣品船,採用了自家的專業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技術,擁有輕巧與製造成本低廉等優點。此外,船上更搭載了使用中介軟體(middleware)的系統平台,足以滿足不同需求。該樣品船的開發工作隸屬日本政府「策略性創新計畫」(Strategic Innovation Program,SIP)一環,旨在為海洋資源探勘研發下一代技術,未來也將移交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gency for Marine 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MSTEC),作為持續性監控海洋資源的無人駕駛船舶(Autonomous Surface Vehicle)。該計畫未來除與大專院校及相關研究機構聯手進一步的海試作業外,也會透過業界拓展商機。 此外,機器人船舶中的自動駕駛技術也被用來發展自動靠泊系統,並供漁船或海上休閒船舶應用。除了前述的商業用船,該技術也可以與野馬的船舶整合,大大簡化靠泊的過程,提供更舒適愉快的乘船體驗。 1.機器人船舶 利用中介軟體整合軟硬體 中介軟體平台可整合各類模組,因應不同的商業或研究需求提供客製化技術。野馬機器人技術在各種應用中均共用平台,產品開發時間也因此縮短。 此外,野馬發揮其在FRP設計上的專業,打造出穩定度高的船舶,即便在海上翻覆,仍可自行回正。 應用實例 根據策略性創新計畫(SIP),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將操作機器人船舶,將這種無人駕駛船舶運投入未來自主水下載具(Futur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系統的持續性監控任務。 2.自動靠泊系統 自動靠泊技術屬於自動導航系統的一環。該系統透過RTK-GNSS技術,結合衛星定位技術,以及野馬獨家數位中繼器系統所提供的校正資料,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數據,將船隻準確導引至指定的碼頭或位置,協助船員將船隻靠岸,讓困難且棘手的靠泊過程變得輕鬆。也因此讓海上休閒業可以提供顧客一個輕鬆愜意的乘船體驗。除了商業用船,該技術預計在2020年後擴大部署,應用於野馬在日本的海上休閒船舶和漁船。目前,機器人船舶核心技術的相關研究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自動靠泊系統 資料來源: 野馬株式會社,02/07/2019

恭賀!中心同仁榮獲優秀資深工程師及優秀青年工程師等獎項

本中心潘信文組長榮獲109年度優秀資深工程師榮譽,由陳淑樺女士(右三)代為受獎   獎章背景資料: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為表揚國內資深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在船舶相關工程實務或事業之發展上有傑出貢獻者,特訂定優秀資深工程師選拔辦法,對於符合以下條件者進行評選: (1) 從事船舶相關實務工作,能克服困難,成績優異者。 (2) 對船舶設計或建造施工或檢驗上有創新貢獻者。 (3) 對我國船舶相關事業發展有傑出貢獻者。 該學會每年評選一次,並在年會上表揚以資鼓勵。   潘信文組長傑出成就小檔案: 潘信文先生學養俱佳,領導船舶中心電機組,負責電機規劃設計,貢獻卓著,堪為工程師之表率,並負責執行規劃中心多項設計案,包含海巡署、海軍、關務署、港務局、國家實驗研究院等公務艦艇、各式商船及船舶改裝案,致力於電機領域規劃設計與分析工作。 期間參與SOYUZ漁船改裝設計、海巡署巡防救難艇、港勤拖船、軍艦、3000噸級海洋研究船…等專案,於電機領域規劃設計經驗豐富。 擔任船東電機代表參與多項船舶海上公試、國內外設備廠試及審圖等技術服務工作,其船舶總類包括海巡艦艇、海洋研究船、軍艦、油輪、貨櫃輪、散裝貨輪、拖船等,維護船東權益與船舶品質,深獲業界好評。 參與經濟部科專”全電力推進型船舶電力系統模擬研究”、技術處南部傳統產業關懷計畫之”國產化舵機開發”、工業局協助傳統產業關懷計畫之”船用智慧型通風系統”等研究計畫,對於船舶產業之發展實有助益。   本中心高涵鈞工程師(右一)、林昇翰工程師(右二)、陳淑樺工程師(右三)榮獲109年度優秀青年工程師榮譽   獎章背景資料: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為表揚國內造船暨輪機青年工程師會員在工程技術、學術研究、工程教育、工程事業發展上有傑出成就或特殊貢獻,特訂定「優秀青年工程師」選拔辦法,對於符合以下條件者進行評選: (1) 對造船暨輪機工程技術及學術之研究發展有重大成就或有優良著作者。 (2) 對造船暨輪機工程之執行,能克服困難,成績優異者。 (3) 對造船暨輪機工程教育有特殊成就者。 該學會每年評選一次,並在年會上表揚以資鼓勵。   高涵鈞工程師傑出成就小檔案: 高涵鈞先生在船舶中心服務期間執行完成多項專案管理任務,並在動力負載測試機台設置上具有充足的實務經驗與專業知識,包含: 花博1號改裝成串聯式複合動力系統,成功完成任務並獲得客戶肯定。 參與國產化油電油電混合遊艇Aquasense33 Hybrid開發優化計畫,擔任子項計畫主持人,負責動力馬達性能測試及整船性能與耐久測試,成功完成計畫結案。 與研究團隊合著論文”船舶動態定位系統原型整合實船測試”及”串聯式複合動力系統應用於觀光娛樂用船之開發與實測”。 建置20kW等級之動力馬達測試驗證平台,完成任務並展開相關動力馬達測試驗證。 參與自主航行船舶動力與推進系統整合開發計畫,擔任子項計畫主持人,負責太陽能船3號推進系統動力規劃、動力馬達系統測試及整船性能與耐久測試,成功於高雄愛河示範場域進行測試。 連續於2016及2018年間獲得船舶中心年度研究成就獎及推廣服務獎。 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多重輸入輸出船上電力能源動態分配控制方法」。   陳淑樺工程師傑出成就小檔案: 陳淑樺工程師積極處理各種設計上的疑慮,對於後輩同仁也認真指導,提升中心設計能量,其成就包含: 鴻運計畫合約設計、迅能合約設計、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合約設計等,完成艦艇滅火系統、JP5加油系統及船體管路系統規劃及設計。 海軍快速布雷艇合約設計,繪製一般布置圖及精進整體艤裝設計,圓滿完成交付工作。 499總噸油駁船建造技術服務案圖說審查,依法規及規範要求船廠修正圖說,使建造期程順利進行及完工。 參與多項螺槳研究專案,有效改善螺槳材質;進行模具開發、加工改善及教育訓練,有效改善模具品質及重量。 多項油駁船代表中心進行廠試。   林昇翰工程師傑出成就小檔案: 林昇翰先生任事細心負責,溝通協調能力良好。潛艦國外研習期間表現優異,並順利完成多項船舶設計委託案輪機設計工作,頗受船東及現場監工人員之肯定。其成就包含: 規劃中油1999、499頓油駁船及永安拖船之船東需求規範、輪機基本計算與機艙布置等,審查船廠建造圖說並與現場監造人員相互討論,以利船期順利完工。 協助各艘1000噸使用單位對於軸系設計有更進一步認識,以降低操作故障之風險。 參與海軍各水面艦專案(鴻運、迅能、震海、安海案等)之輪機系統相關設計與佈置;另主辦海軍救難艦輪機部分,含電力推進、發電機支援系統等工項,促使各項圖說如期交付。 協助海軍與CR審定排水型、高速型軍艦之軍規條文,以設計的角度檢整相互衝突之部分,利於軍規之生成。 […]

恭賀! 周顯光執行長榮獲109年度工程獎章

周顯光執行長(右)榮獲109年度工程獎章,由蔡進發理事長(左)於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會員代表大會上進行頒獎   獎章背景資料: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為表揚國內造船暨輪機資深工程師會員在工程技術、學術研究、工程教育、工程事業發展上有傑出成就或特殊貢獻,特訂定「工程獎章得獎人」選拔辦法,每年評選一次,並在年會上頒發獎章予以表揚以資鼓勵。本年度年會於109年7月18日舉行。   周顯光執行長傑出成就小檔案: 周顯光先生於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即進入本中心任職迄今近28年,負責發展計算流體力學在船舶設計的應用技術;兩年後建立國內第一套實際運用於船型開發的計算流力電腦程式,於船東AP Moller來台期間展現先進技術能力,而爭取到世界最大貨櫃輪營運商採用本中心設計,首次於台灣下單建造貨櫃輪。2000年開始投入船舶裝備系統開發,先後發展船舶橫搖穩定翼及輪機監控警報系統,已技轉及輔導廠商生產並大量應用於海巡署、海軍及海洋研究船等公務船艦上,開創船舶高值設備國產化之先河。 2010年開始電動及複合動力推進系統研發工作,先後完成河川湖泊各型小型電動船系統開發,技轉國內廠商進行生產製造,近年更分別協助完成亞洲首艘複合動力及新造全電力渡輪,成為台灣推動綠能船舶之技術與決心之最佳代言;第一艘複合動力高速遊艇亦於2018年下水,與日本豐田同步並列亞洲先例。2019年本中心因推動電動及複合動力技術成效卓越,獲得經濟部技術處”108法人科專成果場域應用獎-場域擴散類” 第一名之殊榮。 2012年銜命設立海洋產業處,率領部門同仁全力推動離岸風電相關技術發展,目前已在經濟部轄下之技術處、能源局、標檢局及工業局等單位,分別擔任海事工程船舶及機具發展、施工安全與認證及產業推動與本土化等任務,在海事工程積極扮演與國內外業界技術之合作、深化及應用,致力於落實本土化政策。

自駕船在愛河展開自主航行測試

在經濟部審核通過的無人載具創新實驗中,本中心和高雄輪船公司合作,申請在高雄愛河進行自駕船的自主航行實驗,讓我國無人載具測試從陸地擴大到水上。此測試以太陽能船3號改裝,實驗自主航行的航跡自航技術、定速自航技術、避碰技術及自動靠泊技術,還有岸邊的岸控系統、船控系統、感知系統、岸船通訊系統等功能驗證。 由於在水上航行,可能遭遇其他船隻或是無動力漂流物,自駕船除了能循指定的航跡自動航行外,還必需具備避碰的能力,操控船隻自動避開其他船隻或水上的障礙物,再自動回到目標航道上。目前自駕船航行測試在愛河的七賢橋至苓雅寮鐵橋間的水域進行。 目前實驗中的自駕船為船舶中心改裝太陽能船3號,導入自動航行操作系統,為小型載客用船隻,船長12.25公尺,船寬4.38公尺,重5.38噸。自駕船測試期間均有駕駛及助手參與,為期一年,每周測試兩次。

Pininfarina豪華遊艇:號稱配備四部勞斯萊斯1,500匹馬力引擎

-ROSSINAVI x PININFARINA共同推出超跑概念遊艇 -四部1,500匹馬力的勞斯萊斯引擎 -為船身達215呎的極品遊艇提供動力 Rossinavi是一家義大利豪華造船廠,以建造大膽特殊的超級遊艇聞名於世,例如眾所週知的「Attitude計畫」和「Tron」:以孕育自電影「創:光速戰記」靈感而生的I-Tron,這款在2019羅德岱堡國際遊艇展(Fort Lauderdale International Boat Show 2019)上展出的遊艇,是我們在該展所見到最大、最令人驚艷的遊艇概念作品之一。 船身長達215呎的Super Sports 65係與Pininfarina共同合作,由內而外所設計而成,靈感源自義大利客車製造商的全碳纖維Fittipaldi虛擬概念車,尤其是其超跑級的上層甲板。 根據遊艇港(Yacht Harbour)媒體表示,新超級遊艇的船身幾乎採全鋁打造,可容納6個客艙,每個客艙可容納12位乘客,另外還有7個客艙供船長和船員使用。遊艇動力來自勞斯萊斯MTU Friedrichshafen生產的四具12缸引擎,每具引擎能提供1,500匹馬力。 這艘Super Sports 65可以每小時32英里的速度巡航,最高時速超過35英里。 多個戶外娛樂休憩區錯落在各個甲板,包括分置於艇艉和艇艏一對對稱的按摩浴缸。甲板下方是一座靈感源自車輛進氣口的造型梯,此外還有落地窗、熱水浴池和客製沙發。雖未提供內部空間設計圖片,但推想應是寬闊的開放空間,以及更多源自汽車的性能的主題概念。 Rossinavi首席運營長Rederico Rossi表示:「對總體平面配置的影響是Super Sports 65設計上的唯一限制。因此,在內部結構和外部設計之間取得完美平衡始終是一項艱鉅挑戰。在Super Sport 65身上,我們克服了這個限制。我們在下層甲板的空間配置上探索出新的設計面向,將大面積的區域用於船員以及船長使用的駕駛艙和引擎室。 公共區域的優雅寬敞設計,包括主廳和艇艏處大空間的主人艙房,一直延伸到上層甲板的沙龍,都是為了體現這種嶄新設計方向,艦橋上Pininfarina的標誌性超跑設計更是Super Sport 65的超級亮點。 資料來源: [1] HiConsumption, 11/13/2019 [2] Parabrisas, 4/7/2020

OECD第130屆造船工作小組會議報告

第130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造船工作小組會議(OECD,WP6),原定2020年5月26至27日於法國巴黎舉行,因為新型冠狀疫情影響,改於4月23日遠端舉行。我國有來自法國代表處經濟組、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及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等單位視訊參加。本次討論議題為2021跟2022年工作計畫及預算草案、2020年後續造船工作小組工作項目,以及下次造船工作小組會議時間,另特別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危機,及其影響工作項目與調查時間規劃,進行交流與討論。 2021跟2022年工作與預算計畫的討論 本部分主要針對工作優先項目的草案,及新型冠狀疫情大流行對造船產業的影響進行討論。工作優先的清單包含A-H等項目: 檢視2個同儕造船經濟體 調查2個年度造船業的支持措施 非工作小組會員的政策跟市場發展 維持產業對於船舶出口信貸的瞭解 需求、供給、價格及成本發展 分析新技術以及國際和國內環境法規對造船業的影響 分析船舶設備及其挑戰,特別是智慧財產權和實際技術轉讓 船舶產業生產能量發展 另外,有關新型冠狀疫情大流行對造船業的影響,船舶需求受到全球經濟活動下降的影響,尤其是貨船國際貿易和需求等方面,因為遊輪停止運營及無法確定的恢復時機。而船舶供應承受生產中斷的影響,船廠的臨時關閉,上游供應中斷導致船舶訂單及交貨的延遲。因此建議研擬相關回應政策:橫向支援計劃(救援計劃,應急社會措施)以及可能專門支持造船公司的計劃(可能是國家援助或國有化)去評估造船業的產能以避免造船廠出口及其競爭的影響。 上述議題期程規劃如下: 2020年4月23日代表針對提出問題項目進行討論,6月30日會員國遞交工作優先清單,秘書處籌備工作與預算草案,以供9月底造船工作小組批准。11月15日寄送工作與預算給OECD 預算委員會審查,12月1日寄送工作與預算給議會決議。 2020年工作小組會議的討論 本部分主要討論造船產業需求、供給、價格及成本發展報告及其工作時間表。造船產業發展內容包含船舶需求、供應發展、初步價格與成本發展 (船舶價格與成本構成、影響船舶價格的因素概述、未來工作關鍵問題的初步要素),最後提請討論下面的期程安排。 4月30日針對影響全球造船產業之特定國家政策進行提問,相關文件將作為造船工作小組會議於2020年下半年舉行政策發展圓桌會議的資料。 5月30日表決2019年WP6第129屆會議紀錄摘要,針對供需、成本發展、國營造船業、減產,對其社會衝擊及相關措施與中國大陸造船產業及政策等提交意見,並就非WP6會員及相關單位之支持措施機密文件提交意見。 6月30日會員代表將針對國家政策的提問進行回覆並提交。 未來會議與其他業務 下次第131次工作小組會議將於2020年11月25號及26號於巴黎舉行。 會議討論重點 首先工作優先項目的清單草案,主持人表示A-D 等項目已經是確認調查項目,E-H則需各會員代表討論的新項目。南韓代表希望在下次會議對A項目(2個同儕造船經濟體)的內容能有更多的討論。日本認為F項目(分析新技術以及國際和國內環境法規對造船業的影響),與E項目(需求、供給、價格及成本發展)應合併,作為一個項目進行調查。同時肯定增加中國大陸的資料調查,並加強資訊公開透明化。歐盟呼應資料透明度與品質應該被檢視跟回答,以利各會員代表互相交流。 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提請討論增加或修正受影響的工作項目。多數代表皆同意新型冠狀疫情的影響應納入報告的調查項目,然而調查報告以何種方式進行,則引起各代表的討論,主持人提出將其影響納入工作小組例行的工作項目,南韓提議額外增加一份專門獨立的報告。日本認為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應該於2020年就開始調查。羅馬回應新型冠狀疫情不會僅是短期而是一個長期的影響,應該包含在例行的報告項目。俄羅斯建議新型冠狀疫情的影響調查至少需要2年期間,包含完整2021跟2022年的調查時間。 最後工作項目時間規劃也是會議討論的重點,因受新型冠狀疫情的影響,增加資料調查困難度,有代表提請延後資料調查的截止日期。主持人及秘書回應若是延後截止日期,將影響到後續工作的準備,結論仍是依照原先規劃之期限。 最後,主持人歡迎聽取上述意見及任何後續建議,秘書處將會一併統整所有的意見跟問題,並記錄成文件,放置於網站上面,供大家作為決策參考之依據,並且依這次的討論重點於下次會議再進一步討論。   資料來源:OECDWP6及船舶中心,2020/04/25

DNV GL與興達海基簽署技術合作協議,提供管架式水下基礎製造技術諮詢及協助服務

  全球知名能源領域專業顧問和認證機構DNV GL 於2020年6月5日宣布與中鋼公司(CSC)的全資子公司興達海洋基礎股份有限公司(SDMS,下稱興達海基),簽署了一份合作案,以支持政府對於離岸風場開發的在地化政策,確實建立台灣在地供應鏈。 DNV GL 與興達海基之間的合作模式,是在DNV GL 與興達海基母公司中鋼公司成功合作關係之延續。DNV GL專業顧問群利用其全球性的經驗,為中鋼「中能離岸風場」提供專業協助。 DNV GL表示,經濟部能源局於 2025 年設立一里程碑,目標為 20%的發電量(30GW)均來自再生能源。離岸風電有望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推動力,在已規劃的 30GW 中佔了 5.7GW。在 2025 年目標的基礎上,對於第三階段的離岸風場開發規劃,已宣佈在 2026 年至 2035 年期間,每年增加 1GW 的離岸風力發電併網容量。 DNV GL也表示,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即將到來,2026年至 2035 年底將再釋出10GW裝置容量,屆時台灣離岸風電累計建置容量將達到 15.7GW。建立自主供應鏈,不但符合政府設定的在地化要求,亦有助於達成台灣快速發展離岸風電的目標。 DNV GL表示,此次合作將使得 DNV GL 在歐洲等地的成熟離岸開發經驗與興達海基在鋼鐵製造豐富知識互相配合,有助於實現上述目標。DNV GL 將在管架式水下基礎製造過程中,向興達海基提供有關技術,後勤規劃和產品質量方面等避險之相關建議。透過在地化工作,使進入台灣的國際開發商,能夠在離岸風場開發的各個階段,與台灣在地人才和在台灣在地廠商如興達海基等共同合作,順利完成開發計畫。 興達海基表示,在為第三階段做準備的過程中,DNV GL 的全球經驗以及他們對在地需求的理解,將成為興達海基為台灣離岸風電專案提供優質水下基礎的關鍵。 DNV GL台灣能源諮詢部門經理張明輝表示,自從DNV GL離岸風電部門在台灣成立以來就持續協助各種國際及本土相關開發計畫,DNV GL協助將水下基礎製造技術經驗帶入與興達海基的合作關係,未來也期帶透過知識共享,協助更多本地開發商及廠商,加速台灣市場蓬勃成長。 今日雙方簽約儀式在興達海基總部舉行。因疫情緣故,DNV GL 代表以視訊方式參與雙方建立合作關係的儀式。 資料來源: https://www.windtaiwan.com/article/articledetail/1601,2020/06/05

ABS在業界中率先接受3D模型進行船級檢驗

(休斯頓)ABS於業界首創,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一個先導專案,該項目使用三維數位模型進行船級檢驗。這個專案意味著ABS能夠完全支持三維模型整合到造船工程並進行測量。 與NASSCO合作的先導案,驗船師使用3D數位模型代替傳統的2D圖紙模擬幾個新船段的檢驗。基於三維模型的船級檢驗允許設計師或造船廠抛棄傳統二維圖面,從而節省多達25%的設計時間。且三維模型更容易瀏覽,並减少培訓造船工匠所需的時間。 驗船師可以在ABS軟體中查看3D模型,並可以遠程和實時察看。此次船級檢驗在沒有任何重大問題下順利完成,為提升船級檢驗體驗的重大里程碑。 ABS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r J Wiernicki說:“ ABS在數位檢驗的開發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這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是我們如何利用數位技術進行創新以提高運營效率的另一個例子。”“隨著我們轉變核心服務並推動創新的解決方案,ABS藉著數據和數位技術持續帶領船舶入級進入未來。” NASSCO工程副總裁兼首席資訊長Tim Glinatsis表示:“從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去除2D圖紙對NASSCO十分有吸引力。”“我們期待與ABS繼續合作,藉此確定可改善造船和入級的數位計劃。” 這是ABS的最新計劃,旨在確保組織已準備好為想要提交3D模型以供船級社批准的任何造船廠或設計師提供支持與協助。   資料來源: ABS官網 ,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