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net Tsai

船舶中心與驗船中心簽合作備忘錄 共同推動台灣浮式風電

▲船舶中心周顯光執行長、台大工學院江茂雄副院長、船舶中心邱逢琛董事長、驗船中心謝謂君董事長、台大李雅榮名譽教授、驗船中心鄭志文執行長。(圖/驗船中心提供)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與財團法人驗船中心今(18)日簽署浮式風電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整合及分享資源,攜手推動我國浮式風電產業發展。 驗船中心成立於1951年,是我國唯一政府授權之船舶檢驗機構,於東京備忘錄 (TOKYO MOU)長期維持「高表現度」,以增進海上人命安全與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為使命,提供船舶有關之設計、操作與維護等認定標準;船舶中心成立於1976年,以提供船舶工程規劃、工程設計、研究發展、技術服務及知識整合之服務,協助國內外船舶、海洋及相關產業之昇級與發展。 兩單位與台灣船舶航運業之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除共同執行國內客船、國軍水面艦與潛艦等專案外,亦共同投入離岸風電技術建置。 經濟部於2021年8月發布「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容量分配作業要點」,從2026到2035之十年共釋出15GW開發容量,其中2022年底適才公布第一期區塊開發容量分配結果,後續也將陸續公告第二、三期分配細則。 隨著台灣近岸淺水域之開發逐漸飽和,開發範圍已拓展至深水區,若深水區的風場仍採用固定式基礎,成本與安裝難度將大幅上升,故目前已有業者提出於第二、三期將使用浮式基礎,能源局亦因應此發展趨勢,於2022年8月5日召開離岸風電浮動式示範風場說明會議,亦於今天下午再次召開規劃說明會。 船舶中心配合國家政策投入海洋能源工程領域之技術研發,早在2013年起便開始針對浮式風機平台與錨繫系統設計等議題進行研究,陸續參與多項經濟部與科技部浮式風電計畫,作為國內浮式風電技術開發之領頭羊,於2021年成功完成可搭載12MW級風力機之半潛式浮動平台「德塔浮臺」(DeltaFloat)之設計,船舶中心邱逢琛董事長表示:「促進海洋產業研發一直是船舶中心首要任務之一,浮動風力機平台DeltaFloat是船舶中心團隊長期所累計豐富的船舶設計與海事工程規劃經驗和研究之成果,也是臺灣離岸風電本土產業的重要里程碑,證明了本土廠商是具備自主設計能力,接下來船舶中心將持續精進DeltaFloat之設計,並力拼於2026年完成浮式風機實海域測試階段。」 浮動式離岸風電開發與建置過程中,涵蓋技術領域相當廣泛,且建設成本動輒新台幣數百億元,如何減低商業投資者或貸方所需面臨的風險與國家整體供電穩定性議題至關重要。 驗船中心謝謂君董事長表示:「離岸風電開發過程中應有專業第三方進行技術評估與監督,浮式風電更是需要有相關經驗的第三方參與。過去十年驗船中心投入大量資源於離岸風電,除了取得TAF ISO/IEC17065離岸風電專案驗證之認證,也有豐富台灣離岸風電第三方參與實務經驗,包含海纜鋪設、風機與支撐結構吊裝監督等,台灣離岸風場六成以上均有驗船中心參與的實績。船舶中心的DeltaFloat是台灣浮式風電一大突破,加上驗船中心第三方檢驗能量,對於我國浮式風電發展可說是如虎添翼。」 國際上浮式基礎早已不僅是紙上談兵,而是深海域離岸風場基礎型式最佳選項之一,今日船舶中心與驗船中心簽訂浮式風電備忘錄,期能結合雙方專長與實績,促進國內浮式風力機關聯技術發展,並推動我國浮式風電從概念設計階段朝實海域驗證更邁進一大步,以因應未來大水深浮式風電之開發,提昇國內浮式產業供應鏈之競爭力,朝向提高浮式產業國產化比例而邁進。 本文轉錄自ETtoday 本網頁所刊載之內容,或有提供或建置相關連結至第三人網頁,該等連結所指向之網頁或資料,均為被連結網站所提供,相關權利為該等網站或合法權利人所有,本網頁內容僅供參考,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亞灣5G創新應用 渡輪新航線導入全球首創智慧跨屏導覽

亞灣再添5G創新應用實證案例!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與船舶中心、友達光電合作開發出全球首創結合透明Micro LED顯示器、多感測跨屏、影像輔助定位等技術的「AI跨屏導覽系統」,讓乘船遊客透過窗屏即時看到景點資訊顯示,同時整合亞灣及旗津商圈店家優惠資訊,已成功導入高雄輪船公司「旗福2號」新開設的鼓津棧航線觀光渡輪上使用。 22日時經濟部與高輪公司,在棧貳庫碼頭舉行智慧窗屏創新應用成果發表暨串聯鼓山、旗津及棧貳庫的「鼓津棧」新航線啟用典禮,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高輪公司董事長黃淑美、友達總經理柯富仁、工研院電光所副所長李正中、設研院長張基義、船舶中心執行長周顯光、旗后商圈理事長陳昱宏等貴賓均出席見證,共同啟動新航線並搭乘體驗。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亞灣區是高雄發展最為熱絡的區域,中央與地方持續合作打造5G AIoT產業聚落,樹立國內投資額最大、最完整的實證場域,讓更多廠商的創新技術孕育孵化。他強調,經濟部長期扮演產業最佳後盾,除補助工研院與國內面板廠友達光電將技術升級智慧化與系統化,開發領先全球的「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也結合船舶中心的船舶影像辨識、資訊融合技術,導入高輪公司的遊輪,成為南臺灣獨創的智慧遊輪,帶動友達光電南下亞灣打造「AUO解決方案研發中心」,展現與地方產業深耕合作的決心。 林全能指出,新航線啟航後,民眾除了體驗創新技術,也可享受四大特色好康,第一是將全球首個整合多感測跨屏定位技術、影像輔助定位技術的智慧科技導入觀光渡輪,讓遊客了解古今文化之美;第二是系統串接5G網路提供五大視角,從五個不同角度即時觀賞亞灣的美麗;第三是直覺式的使用者介面設計,輕鬆感受感官饗宴;第四則是提供20家商圈店家優惠,讓旅客有得玩也能省荷包,帶動觀光旅遊商機。 羅達生致詞時感謝經濟部重視高雄5G AIoT產業發展,並指出台灣長期以科技硬實力享譽全球,但始終欠缺科技軟實力,因此5G AIoT推動著重實證應用驗證,今日智慧科技導入渡輪新航線將開啟渡輪觀光新時代,增加娛樂性、知識性與便利性,透過智慧科技導入未來也與商圈結合增加商機。 羅達生表示,高雄是具有實證發展潛力的場域,除本身是工業城市,同時是製造業重要基地,也有全國最高的農漁業產值,加上全國唯一美麗的港灣及發達的服務業,各級產業都有深厚的智慧科技應用需求,將帶動產業與城市的轉型,盼中央在經費上多支持,高市府會給予任何應用場域的全力支援與單一窗口的最佳效率服務。 羅達生強調,亞灣實證場域已備妥,接續技術、資金與人才到位及產業進駐,未來跨領域技術融合將非常快速,而亞灣從1.0邁入2.0,就是希望把蓄積的實證解決方案拓展到海外市場,藉由亞灣進駐企業的海外客戶與供應商帶入亞灣做實證,以利海外市場商轉的延伸,打造亞灣成為國際智慧科技解決方案共創基地。 工研院電光所副所長李正中指出,工研院開發出全球首創結合透明顯示、AR及人臉朝向追蹤、深度學習多感測跨屏定位、影像輔助定位等技術的「AI跨屏導覽系統」,可主動偵測遊客視線在透明顯示螢幕上顯示所視的地景介紹與相關資訊,同時與友達光電共同研發的AM Mirco LED技術,遊客僅須透過手勢操作,即可進行零接觸操作與AR互動體驗。 高輪公司董事長黃淑美則表示,高雄擁有獨天得厚的山海河港美景及許多歷史古蹟,搭載5G智慧窗屏的旗福2號將於12月24日起行駛於新開設的「鼓津棧」航線,屆時遊客可搶先體驗在地山海風光與智慧科技的融合創新,零接觸的接收到嶄新且深入的人文歷史導覽,最新航班資訊可查閱高輪公司官網。 友達總經理柯富仁指出,因應5G AIoT時代來臨,場域技術應用是友達高雄軟體研發中心開發策略的重點方向。未來將延續集團既有的顯示技術優勢,創造健康醫療、交通資訊、公共資訊、娛樂、零售、企業及教育等智慧創新應用,並結合工研院的前瞻技術研發能量,以系統軟硬體技術拓展更多場域經濟,讓台灣的技術與產品能在國際市場上創造更大的優勢。 經發局長廖泰翔指出,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兩年來已吸引逾130家大廠及新創進駐,創造近千億元投資及5,700個就業機會。近期公布的亞灣2.0計畫已有國泰金控進駐成立資訊開發中心,國內其他金控及電子五哥也表達高度投資意願,未來將與中央合作開發現有27.8公頃大型水岸基地,打造企業集團旗艦中心聚落,引進國際級企業設置總部或研發基地,形塑兼具休閒觀光與金融經濟的開放水岸廊帶,歡迎更多企業投資高雄,市府一定會提供最好的服務。   本文轉錄自台視新聞網 本網頁所刊載之內容,或有提供或建置相關連結至第三人網頁,該等連結所指向之網頁或資料,均為被連結網站所提供,相關權利為該等網站或合法權利人所有,本網頁內容僅供參考,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南台灣首艘智慧渡輪 旗津啟航

高雄新航線渡輪裝載「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這艘史努比渡輪預定24日首航。記者徐白櫻/攝影 南台灣第一艘智慧渡輪昨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宣布啟航,將航行於高雄港鼓山-棧貳庫-旗津之間,史奴比卡通造型非常可愛吸睛,裝置有「AI智慧窗」,會辨識人臉朝向及手勢提供即時導覽,「眼睛看到哪裡,資訊就顯示到哪裡」,明、後兩天下午開放體驗。 亞洲新灣區是5G AIoT(人工智慧互聯網)示範場域,經濟部工研院、船舶中心及友達光電合作開發「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裝設於高雄渡輪17.3吋高穿透及高解析度LED透明顯示面板內,方便遊客了解地方人文歷史,進行深度旅遊。 高市副市長羅達生稱讚,智慧科技新增傳達資訊、播放動畫及互動等功能,替交通工具加值。 南台灣第一艘智慧渡輪24、25日下午開放260人免費體驗,新航線串聯鼓山輪渡站、棧貳庫及旗津,沿途會看見造船廠、鼓山魚市場、英國領事館、高雄燈塔及壽山等景點,妙的是,眼前出現高雄港景觀,屏幕會呈現古今對比照片,並展現立體結構的燈塔。 林全能表示,智慧觀光時代來臨,「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是一項創新應用服務模式,是全球第一個整合多感測跨屏定位,將影像輔助定位技術的智慧科技導入觀光渡輪,系統串接5G網路提供5大視角,從不同角度即時觀賞亞灣美麗,還可串聯20家旗津商圈店家,手機掃描可享優惠。 兩年來疫情重創旗津觀光,商圈生意最慘跌落剩1成,旗后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昱宏說,旗津生意已經恢復至7、8成,期待智慧渡輪能吸引觀光客出遊旗津。 高雄新航線渡輪裝載「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這艘史努比渡輪預定24日首航。記者徐白櫻/攝影 本文轉錄自udn聯合新聞網 本網頁所刊載之內容,或有提供或建置相關連結至第三人網頁,該等連結所指向之網頁或資料,均為被連結網站所提供,相關權利為該等網站或合法權利人所有,本網頁內容僅供參考,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長岡機電船舶中心簽署技轉研發MOU

長岡機電特助蔡天貴(左起)、經濟部技術處科長何祥瑋、長岡機電總經理蔡振中、船舶中心執行長周顯光、長岡機電董事長彭森榮、船舶中心處長李旭成、組長張歆甜等合影。劉美恩/攝影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及技術處科長何祥瑋等一行人,於9日出席長岡機電公司舉辦「長岡機電20周年慶暨研發中心落成啟用典禮」,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與會致詞鼓勵,並有產官學研代表近200人參與盛會。在經濟部支持下,船舶中心將科專研發成果以技術合作方式,協助長岡機電申請技術處A+計畫推動成立研發中心,長岡研發中心大樓歷經2年時間興建完成,現在正式落成啟用,作為長岡機電未來研發和試產基地,長岡機電與船舶中心並於啟用日簽署船舶動力系統關鍵技術移轉暨研發合作MOU。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長岡機電持續不斷建立產品研發創新能量,並投入高達13.7%的研發人才,在傳統產業實屬難能可貴,期許長岡研發中心持續與經濟部攜手推展淨零碳排政策目標,開發儲能與節能關鍵產品,帶領台灣機電產業供應鏈發展。 長岡機電總經理蔡振中表示,該研發中心將以先進技術進行研發布局及創新產品應用,符合經濟部支持產業技術深化、產品延伸的精神,經團隊不停耕耘成功開發「儲能式電梯回升系統」產品,提高電梯裝置的節能等級。 船舶中心執行長周顯光表示,船舶中心與長岡長期透過技術處研發成果技術移轉、人才培育等方式合作,共同發展動力馬達系統整合,從電梯業跨足船舶領域,研發中心的落成,更象徵長岡未來對機電領域技術精進與研發堅持,雙方將有更密集的互動,持續攜手將成果擴散、產品開發落實至產業。 未來長岡研發中心將持續延攬研發人才,並攜手技術處合作精進動力馬達開發及系統整合,應用於各類船舶如複合動力、電動、自駕之改裝或新造船舶、電梯主機電源控制系統等,期能藉由研發能量的匯集,將長岡機電由零部件生產商升級為系統整合商,透過機電整合的核心技術角色,帶領國內具潛力之零組件廠商進入國際市場。   本文轉錄自經濟日報 本網頁所刊載之內容,或有提供或建置相關連結至第三人網頁,該等連結所指向之網頁或資料,均為被連結網站所提供,相關權利為該等網站或合法權利人所有,本網頁內容僅供參考,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實現零排放,紐約計劃推出高速電動渡輪

紐約港2022年11月宣布了第一艘高速零排放電動渡輪的計劃。數十年來,水上交通系統在紐約市政府的支持下再度復甦。它已成為通勤交通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遊客的熱門旅遊方式。 20年前便推出的紐約水上計程車(New York Water Taxi),是最早以交通和娛樂為願景的計程車之一,紐約水上計程車表示,他們計劃推出由瑞典綠色城市渡輪(Green City Ferries)所開發的新型水翼輔助雙體船。這艘新船預計將於2024 年春季投入服務,在哈德遜河的紐約水上計程車航線上營運,並航行於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該公司目前經營一支柴油渡輪船隊,可搭載64至149名乘客不等。紐約水上計程車自2017年起即歸紐約郵輪公司(New York Cruise Lines)所有。後者亦經營紐約標誌性的Circle Line遊船。 綠色城市渡輪公司董事長索奈爾(Hans Thornell)表示:「身為國際海運業的領導品牌和創新企業,我們很高興能為紐約市帶來我們的技術。」這家瑞典新創公司去年公布了BELUGA24渡輪的設計,其中便採用了成熟的水翼技術。水翼片置於船身中部,能高速將船提高半個水面,進而顯著降低水阻力。據該公司表示,以高達30節的速度行駛時,所消耗的能量將會較少,亦產生較少的尾流。 Beluga24預計可容納147名乘客和28輛自行車。船體將使用碳纖維結構,搭配水翼輔助Teknicraft設計。此外,該船還會搭配BAE系統傳動系統、Echandia電源管理、東芝電池和Hamiltonjet高速噴水推進器。 紐約郵輪公司執行長科雷瑞克(Craig Kanarick)表示:「紐約水上計程車始終致力為紐約港提供更清潔、更高效的渡輪服務,我們在綠色城市渡輪找到了正確的合作夥伴。我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這種極盡奢華、零排放的體驗,為乘客帶來令人雀躍的感受,並與我們一同改變大眾對渡輪的看法,讓他們了解渡輪將如何改善我們城市和世界各地的生活。」 這些公司承諾,新船將為旅客提供一種全新體驗,具有超靜音、高速、低振動的效能。該船採用了快速充電的電池系統。 與紐約郵輪公司以及紐約水上計程車公司的合作案,是綠色城市渡輪公司在美國的第一筆生意。根據該公司報告,他們計劃2023年初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推出第一批船舶。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11/04/2022

新技術於海上風力推進裝置的 進一步發展

密西根大學商學教授 C. K. Prahalad 博士在 1980 年間,發表了題為「為未來而競爭(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的論文,著重於「技術的融合」。海上風力的推進裝置有潛力可結合最前沿的技術開發,達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而瑞典、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的技術都有可能達成。 一、 介紹 在1980年代初期,物理學教授Brad Blackford用一艘風車動力船參加了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舉辦的一場風力帆船比賽時,他使用一個傾斜軸流風機直接驅動一具小船螺旋槳,使他的船逆風直向航行並贏得了比賽。在後來的幾年裡,Blackford在這個概念上進行了更多改進,並在逆風直向航行時達到了8節的速度。他成功駕駛著他的風力渦輪船,沿著風速適中的美國東海岸航行,風機和螺旋槳都有超速和空化的限制。 二、 低速時發揮高效率 幾位發明家使用錨掌做實驗,以提高小船在低速時的推進效率。一家名為「Dol-prop」的瑞典製造商正在行銷這種發想自海豚尾鰭的產品。後來,愛好者們開發出件具垂直和水平的機械尾翼,以實現更高效率的推進能力。該技術在小船上的表演示範,證明機械尾翼推進技術的大型版本開發有一定潛力,可能利用馬格努斯效應並由垂直軸型的耐颱風級風機技術驅動,而此技術是源自日本。 耐颱風級風機配備有圓柱形馬格努斯效應垂直軸轉子,能夠以極高的轉速旋轉,同時施加槓桿力量來驅動中心驅動軸,以相對較低的轉速來承載極高的扭矩。一項理想的未來概念,是將這種風機的功率特性跟大型機械翼片相結合,使之能夠推動大型船舶,於北大西洋向西航行,並穿過該地每年後半的劇烈逆風。另一種配置方式,是在兩種成熟的垂直軸推進技術之間選擇一種。 三、 垂直軸風機 雖然垂直軸風機的能量轉換效率低於水平軸風機,但它們的重心可以安排得較低,這在移動應用中具有穩定性優勢。最近的創新發展是將馬格努斯效應轉子安裝到垂直軸風機設計中,能在極高速風力條件下運轉。這種轉子目前是為了海事產業生產,以作為風帆的替代品。安裝於甲板的大型垂直軸風機上可以採用相同的轉子,並有可能在同一組件上操作上下兩組轉子。 本配置結合了承載旋轉風機組件重量且可行於彎曲軌道上的可拆卸式軌道輪,並且在每個轉子都配備制動器和電動或氣動馬達,以及Challenergy在日本首創的尾翼概念。馬格努斯效應垂直軸風機技術有望解決早期垂直軸風機設計在極端風速下運轉的問題。對於海上推進裝置而言,較低重心的特性使其比水平軸塔式風機更適用於較大型結構。 四、 水平軸風機 風機產業的開發向來集中於安裝在塔上的水平軸風機,應用於公用電網的發電,其中最大的海上風機為三葉片式,額定功率為 14 兆瓦(18,700 馬力),葉片直徑為 354 英呎。這樣的功率位準是連續多年持續研究和開發的成果,現在已經開發出能承受颶風的技術。塔上的水平軸風機已經曾被用來推進小船,以機械齒輪傳動。 一部額定功率為 500 kW(670 馬力)的風機,在風速為 30 mph,轉速為 240 RPM時,可提供約 15,000 lb-ft 的扭矩。若輔以行星齒輪箱,透過 90 度螺旋錐齒輪和同心反向旋轉的垂直軸來傳動,可以在 1,500 lb-ft 的扭矩下將轉速提高到 2,400 RPM。 五、 未來風機開發 日本所開發的耐颱風級垂直軸風機技術,帶來了進一步研究並開發出實用且具競爭力的多兆瓦超大型版本之契機。這種版本將為航海應用提供充足推進力。垂直軸技術允許風機直接驅動垂直軸推進技術,並選擇行星齒輪來調整相對轉速,或使用曲柄連桿技術來驅動大型機械尾翼推進技術。二層樓高的巨型耐颱風級風機的中心軸以 90 RPM 的速度旋轉,承載 250,000 […]

英國殼牌集團加入水下 3D列印修復計劃

英國能源巨擘殼牌集團(Shell)正在加入一個業界聯合計劃,致力於開發並測試先進的 3D 列印技術,以利海底資產的修復作業。據該計劃合作夥伴的說法,這將「徹底顛覆海底維修方式」,有可能延長現有和未來水下資產的使用壽命。該計劃已達成重要里程碑,預計將於2024年部署。 該計劃最初於2021年發表,由挪威業者Kongsberg Ferrotech帶領,並與當地能源巨擘Equinor、天然氣營運商Gassco和挪威科技工業研究院(SINTEF)共同合作,在能源與海事跨領域中提供機器人服務,負責水下設施的檢查、維修和維護。這項合作案還獲得挪威研究委員會(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的支持。這些公司表示,他們相信將3D列印跟Kongsberg Ferrotech的機器人結合在一起,可為海底維修和修改作業開拓新的可能性。 殼牌公司3D列印技術經理 Angeline Goh 表示:「當我們發現這項業界聯合計劃時,我們理解到這套修復方法在殼牌的全球業務中有許多應用。殼牌公司對這項技術大感興趣,並且覺得它非常適合我們海底機器人和3D列印的先進技術組合。」 該計劃正在開發先進的3D列印技術,可用於水下資產的「金屬對金屬」修復。他們強調,積層製造(3D 列印)可望為既有和未來海底資產帶來巨大的財務和環境效益。3D列印亦符合永續性、減少、再利用和回收的主要標準。 維修過程中將打造一個乾燥的環境,以供高品質的維修,而且不會中斷正在進行的作業。該技術旨在對水下資產進行維修和修改,使用範圍包括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氫輸電網、風場或傳輸電纜。 這項計劃已經找出幾種應用,如裂縫、凹痕的修復以及遺失材料的更換,與傳統方法相比,該技術將非常有利。該計劃目前針對裂縫和凹痕,正在進行3D列印技術的合格檢定過程。 Kongsberg Ferrotech技術長Torgeir Bræin 表示:「我們目前正與合作夥伴準備在要求嚴苛的海洋空間,進行世界上首次3D列印修復的測試。有了另一個跨國企業夥伴的加入,我們將能夠把這項技術推向廣大的全球市場。」 Kongsberg Ferrotech將3D列印技術結合了IMR機器人(負責檢查、維修和維護等作業)。該公司跟海底檢查平台Rovula合作,最近對生產中的海底管道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機器人複合修復。一款名為Nautilus的機器人已被部署在曼谷附近的一條管道上。該管道由泰國國家天然氣輸送公司PTTEP 所營運。 Nautilus配備了各種檢查與維修工具,因此在執行檢查、維修與維護作業時,不需要其他遙控潛水器、潛水員和其他船載設備。Kongsberg Ferrotech在報告中指出,該系統在一次潛水中便能去除現有的腐蝕塗層,進行缺陷尺寸測量,使用碳纖維進行表面製備、塗層、洩漏密封以及強化結構等。 傳統上,熟練的潛水員必須登上加壓潛水艇,潛入深海才能執行這些任務。合作夥伴還表示,機器人也降低了犯錯的可能性,從而減少這些錯誤可能導致的事故或管道破裂和損壞。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11/14/2022  

BIMCO呼籲將CII責任轉讓給租船者

航運產業未解的一大爭議,就是如何管理船舶營運在碳強度指標(CII)評等上的潛在影響。與成員磋商和審議數月後,貿易組織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採納了一部針對論時租船合約(Time Charter Parties)的 CII 營運條款,並在條款中站在船東的一方,在業界準備實施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新要求時,將相關責任轉讓給論時租船者。 國際航運碳強度之新規定於2022年11月1日開始試辦,並且將於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盼望已久的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MARPOL)修正案,全部船舶都將被要求必須計算該船所達到的現成船舶能源效率指數(EEXI),以衡量其能源效率,並開始收集資料,以報告其年度營運的碳強度指標(CII)和 CII 評等。根據 2023 年的營運資料,初始 CII 評等將於 2024 年出爐。 BIMCO 的文件委員會在採納其建議時如此寫道,「複雜的 CII 法規預計將對船舶營運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船東和租船者必須接受新的合作方式,而新的租船合約條款也必須被訂立,以幫助船東和租船者取得成功。」 BIMCO新 CII 條款的出發點,是要求論時租船者對船舶的碳排放負責,因為租船者才是船舶營運相關決策的主導者。在簽訂租船合約或將條款納入現有租船合約時,BIMCO 建議船東和租船者應每年議定必須達成的具體年度目標 CII。 BIMCO 文件委員會主席 Nicholas Fell 表示,「小組委員會由船東、租船者以及法律和保險專家組成。經過八個多月的審議和磋商,我們達成了一項條款,讓船東和租船者談判有了一個絕佳的起點,且在實際中可行。這項新條款將隨著基礎監理制度的發展而受到審視。」 隨著國際海事組織和歐盟推出更多目標減少航運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規,業界對新合約和條款的需求也在增加。BIMCO 在 2021 年 12 月發布了 EEXI 過渡條款,並於 2022 年 5 月底發布了針對論時租船合約的新版排放交易計畫配額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llowances,ETSA)條款,以回應歐盟將航運排放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的意向。 最後BIMCO 合約與支援處長Stinne Taiger Ivø表示,「CII 條款是對 BIMCO 針對論時租船合約之碳條款系列的新增項目。小組委員會接下來將繼續制定更進一步的條款(例如論程租船合約的 CII 條款),以協助租船者和船東回應來自 IMO、歐盟或其他地方的監理要求。」 資料來源:THE […]

【科技專案成果】全臺首艘智慧駕駛船 於高雄愛河啟航

單位: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案例年度:2021 簡介: 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船舶中心從2017年投入研發智慧駕駛船舶所需的核心技術,2021年建構適用海面的多重感知避免碰撞功能,搭載自動辨識系統,讓船舶能認出前方船隻或障礙物、正確閃避,並且依照設定路線完成航行;此外,船用無線電與自動靠泊系統,更讓船隻能自主返回港口指定停泊位置。 特色: 船舶中心 ▶ 攜手業者投入智駕船隊營運驗證  技術特色 開發智慧避碰及自動靠泊系統,讓船舶行駛時能正確辨識及閃避前方障礙物,並自主返回港口指定停泊位置。  產業擴散  協助廠商申請沙盒及實證運行計畫,攜手營運商、造船廠、資通訊業者、機電商等6家廠商部署高附加價值技術,建立智駕船產業聚落。 ▲ 智慧駕駛船於高雄愛河灣自主航行。 風光明媚的高雄愛河畔,一艘太陽能船悠閒駛過水面,民眾興致勃勃地來到船長位置,沿途拍照留念。咦?船長怎麼沒有在駕駛座上開船?原來,這是全臺第一艘開放大眾搭乘的智慧駕駛電動船,從國賓飯店開往愛河灣再順勢返航,30分鐘船程,無人駕駛船舶的新奇體驗讓乘客留下深刻印象。 ▲ 智駕船搭載智慧駕駛感知、避碰、循跡自行、船控、通訊及資安等系統。 智慧避碰 正確閃避前方障礙物 「智慧駕駛船是國際運輸發展的重要趨勢,對我國船舶產業來說,是切入船舶智駕設備的契機。」船舶中心海洋產業處處長李旭成說,挪威已有智駕渡輪行駛於挪威峽灣,鄰近的韓國與中國大陸則以成本及規模優勢發展智駕船技術,我國船舶產業更須結合資通訊科技優勢,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駕駛船技術。 智駕船技術與自駕車系出同源,透過攝影機、雷達、導航與電腦等,判讀環境資訊並執行避碰決策運算,實現智慧駕駛。但特別的是,船舶航行在開闊的水域,不像汽車有車道線引導行駛範圍,加上海上風力、海流或波浪作用對船舶控制影響,面臨著不同於自駕車的挑戰。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船舶中心從2017年投入研發智慧駕駛船舶所需的核心技術,2021年建構適用海面的多重感知避免碰撞功能,搭載自動辨識系統,讓船舶能認出前方船隻或障礙物、正確閃避,並且依照設定路線完成航行;此外,船用無線電與自動靠泊系統,更讓船隻能自主返回港口指定停泊位置。 ▲ 自動靠泊輔助裝置,取代以往船員才能完成的船艏固定之任務。 智駕船載客啟航 同步驗證技術與市場需求 創新技術要能發揮效益,就必須走進真實世界。2021年起船舶中心與大鵬灣觀光遊艇業者合作,透過沙盒計畫在高雄愛河與港灣進行智駕船隊載客服務驗證。李旭成說,本次整合不同產業能量,船體改造由嘉信遊艇製造商負責,軟硬體整合分別由寶蘊林科智慧科技、邁森科技及長岡機電擔綱,另找來和盟電子商務規劃消費者線上購票系統,一邊測試關鍵技術、一邊摸索未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2021年11、12月配合高雄市政府「海洋派對」活動,船舶中心與高雄市輪船公司提供智駕船載客展示活動,經濟部次長與高雄市長均到場搭乘,也吸引不少民眾報名體驗。 智駕船的應用領域可不僅止於觀光遊船,李旭成說,無人船對於惡劣氣候及風浪衝擊的耐受度較高,可用於離島貨運補給航班、離岸風電維運監測、智慧港灣的水文偵測,甚至作為遠洋漁業監測漁場的數據中繼站,都是未來智駕船系統產業化後備受矚目的新興運用。 本文轉載自【經濟部技術處官網】

全臺首艘智慧駕駛船 於高雄愛河啟航

★ 單位名稱: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 研發成果:攜手業者投入智駕船隊營運驗證 風光明媚的高雄愛河畔,一艘太陽能船悠閒駛過水面,民眾興致勃勃地來到船長位置,沿途拍照留念。咦?船長怎麼沒有在駕駛座上開船?原來,這是全臺第一艘開放大眾搭乘的智慧駕駛電動船,從國賓飯店開往愛河灣再順勢返航,30分鐘船程,無人駕駛船舶的新奇體驗讓乘客留下深刻印象。 ■ 智慧避碰 正確閃避前方障礙物 「智慧駕駛船是國際運輸發展的重要趨勢,對我國船舶產業來說,是切入船舶智駕設備的契機。」船舶中心海洋產業處處長李旭成說,挪威已有智駕渡輪行駛於挪威峽灣,鄰近的韓國與中國大陸則以成本及規模優勢發展智駕船技術,我國船舶產業更須結合資通訊科技優勢,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智慧駕駛船技術。 智駕船技術與自駕車系出同源,透過攝影機、雷達、導航與電腦等,判讀環境資訊並執行避碰決策運算,實現智慧駕駛。但特別的是,船舶航行在開闊的水域,不像汽車有車道線引導行駛範圍,加上海上風力、海流或波浪作用對船舶控制影響,面臨著不同於自駕車的挑戰。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船舶中心從2017年投入研發智慧駕駛船舶所需的核心技術,2021年建構適用海面的多重感知避免碰撞功能,搭載自動辨識系統,讓船舶能認出前方船隻或障礙物、正確閃避,並且依照設定路線完成航行;此外,船用無線電與自動靠泊系統,更讓船隻能自主返回港口指定停泊位置。 ■ 智駕船載客啟航 同步驗證技術與市場需求 創新技術要能發揮效益,就必須走進真實世界。2021年起船舶中心與大鵬灣觀光遊艇業者合作,透過沙盒計畫在高雄愛河與港灣進行智駕船隊載客服務驗證。李旭成說,本次整合不同產業能量,船體改造由嘉信遊艇製造商負責,軟硬體整合分別由寶蘊林科智慧科技、邁森科技及長岡機電擔綱,另找來和盟電子商務規劃消費者線上購票系統,一邊測試關鍵技術、一邊摸索未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2021年11、12月配合高雄市政府「海洋派對」活動,船舶中心與高雄市輪船公司提供智駕船載客展示活動,經濟部次長與高雄市長均到場搭乘,也吸引不少民眾報名體驗。 智駕船的應用領域可不僅止於觀光遊船,李旭成說,無人船對於惡劣氣候及風浪衝擊的耐受度較高,可用於離島貨運補給航班、離岸風電維運監測、智慧港灣的水文偵測,甚至作為遠洋漁業監測漁場的數據中繼站,都是未來智駕船系統產業化後備受矚目的新興運用。 【技術特色】 開發智慧避碰及自動靠泊系統,讓船舶行駛時能正確辨識及閃避前方障礙物,並自主返回港口指定停泊位置。 【產業擴散】 協助廠商申請沙盒及實證運行計畫,攜手營運商、造船廠、資通訊業者、機電商等6家廠商部署高附加價值技術,建立智駕船產業聚落。   本文轉載自經濟部技術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