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net Tsai

離岸風電:安能與德國航太中心聯手研究載客無人機可行性

安能集團和德國航太中心透過研究計劃,檢視離岸風電場採用物流與載客無人機是否可行。 德國安能集團(EnBW)表示,鑑於許多城市發展空中交通旨在擴展空中運輸系統,再加上物流公司對無人機技術的投資,因此將離岸風電場列為潛在應用並深入研究,非常合乎常理。 安能離岸營運負責人Michael Splett 博士表示:「由於飛行路徑幾乎完全在無人居住的區域上空,我們預計所遭到的限制將比城市空中交通來得少。」 這項研究屬於德國聯邦經濟事務暨氣候保護部所資助的三年計劃,安能和德國航太中心(DLR)還將研究如何升級離岸風電場,以便利用運輸無人機補足直升機和船舶的部署。 安能專案經理和離岸專家 Jonas Janke指出:「需要釐清的問題包括:離岸風電場需要哪些配備才能使用無人機、無人機降落平台可能是什麼樣子、運輸貨櫃應如何設計、以及通訊介面的內容。」 該研究計劃也會研析在離岸風電場操作運輸無人機的法律框架,並鑑別出該應用中尚未發現的任何法律問題,或是跟現有法規的衝突。目標是鑑別出實施貨運與載客無人機運輸業務的條件和必要步驟。 德國航太中心的科學家正在陸域風電場利用DLR無人機進行實驗,以針對在風電場環境中操作無人機一事制訂框架條件。與此同時,離岸區域的作業也被製作為模型,並在模擬中進行仔細檢驗。 安能表示,他們準備透過離岸無人機挑戰賽(ODC)進行大範圍的實際測試,而參賽作品的設計也在德國航太中心等夥伴協助下如火如荼地展開。 這家德國離岸風電開發業者表示,這項技術將透過貨運無人機,將工具和材料直接運到100 公尺高的風力渦輪機頂端,無需起重設備。安能表示,一旦維修技師能搭乘載客無人機移動,未來既不用移動到渦輪機上,也不再需要施行海上雙週輪班制。 資料來源: 1.EnBW Company,04/11/2022 2.offshoreWIND.biz,04/11/2022

綠色氫能新設計:透過貨輪實現大規模運輸

挪威能源公司Gen2 Energy目前計劃針對氫能源,開發一套全球首見的大規模運輸方案。正在挪威興建大型氫氣生產設施的Gen2 Energy日前宣布,他們已與挪威船舶設計公司Sirius Design & Integration合作,目的是設計兩艘專門運輸氫氣的船舶。 Gen2 Energy同時也在研究一套獨特的氫氣運輸方法。鑒於氫氣與其他氣體一樣可透過液體形式運輸,Gen2 Energy正尋求開發一套能以貨櫃運送大量壓縮氫氣的設計。 Gen2 Energy執行長Jonas Meyer 表示:「運輸氫氣相當具有挑戰性,因此我們非常興奮能夠為科技發展打頭陣,讓符合成本效益與安全要求的綠色物流解決方案成為可能。在與經驗豐富的Sirius D&I團隊合作後,我們有信心實現既定目標,只要開始生產就能隨時為客戶提供氫氣。」 Gen2 Energy目前正在挪威莫舍恩(Mosjøen)研究如何大規模生產氫氣。根據該公司說法,其中一部分將出口至北歐國家,這意味著他們需要一套安全有效的綠色方案來運輸大量氫氣。 儘管Gen2 Energy也認同海運是再自然不過的選項,但他們指出,目前還沒有船舶獲准裝載大量(超過100個)壓縮氫氣的貨櫃。對此,Gen2 Energy找來了DNV和HYEX Safety,決定採用風險基礎方法(Risk-based Approach,RBA)的原則,針對這套設計案挑出相關要求與建議,目的是最終獲得「原則上核准」(AiP),證明專用貨櫃船能夠在每次任務中安全運輸大量氫氣貨櫃。 氫氣運輸船的設計工作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根據Gen2 Energy和Sirius的構想,解決方案將用到兩艘大型貨櫃船。每艘長約623英呎,可裝載500只40英呎的貨櫃。 Sirius Design & Integration商務長Erik Haakonsholm指出,新設計除了納入重要的安全觀點,也將是使用零排放燃料的節能型船舶。此外,他們還計劃針對氫燃料推進系統進行研發。 Gen2 Energy計劃於2024上半年開始生產綠色氫能,地點就是他們正在挪威開發的場址。Gen2 Energy的目標是擁有一系列生產基地,以確保未來5至6年內可大規模生產高達1吉瓦的氫能。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04/12/2022

法國BRS:造船業「超級循環」榮景可期

法國船舶經紀業者BRS表示,造船業未來數年榮景可期,原因不外乎各界對於高階貨櫃船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 carrier)的需求暢旺,以及要求繼續打造高效/雙燃料船舶的呼聲也再度湧現。換言之,造船業可望邁入一個新的「超級循環」,足以媲美2004至2006年間的大規模購船潮。事實上,BRS認為造船業可能已感受到這股氛圍。 隨著疫情後期的需求大增,新訂單(以噸位計)從2020年的7,500萬載重噸(dwt)揚升到2021年的1億3,200萬載重噸,繁忙程度高居十年來第二位。其中,貨櫃航運佔成長量(3,900 萬載重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不但反映出貨櫃量激增的情況,更預告高活動量的時間將會拉長。若以一年的訂購量來看,這也是貨櫃船業的噸位首度超越乾、濕散貨。 隨著購船潮持續延燒,造船業已成為賣方市場。各家船東爭相下單卡位,就算漲價也只能接受。鋼材價格激增更導致成本上升,至於新船造價則視船型而定,漲幅落在20至30%之間。 其中一大轉捩點,就是去年訂購的船舶中有22%為雙燃料船,包括LNG運輸船和LNG加油船,可藉由所載貨物的蒸發氣體運轉。丹麥航運集團馬士基(Maersk)的新型雙燃料甲醇動力貨櫃船即為一例,為同型船舶中首見。 BRS指出,造船業者能夠在未來數年保持強勢定價能力,有以下幾項因素。首先,新船能效設計指數/碳強度指標(EEDI/CII)等指引越趨嚴格,促使船東在提高效率的改善項目上進行更多早期投資,例如主軸發電機或前述的雙燃料推進裝置。換言之,為了取代旗下船齡較大、效率較低的「不環保」船舶,船東勢必得添購新船。 造船業迅速站穩腳步也是原因之一。以造船廠數量為例,2007年還有700家開門營業,到了去年只剩300家。再者,現有的造船空間也大不如前。值得注意的是,僅僅9家造船集團便控制全球75%的造船量,而它們又集中在3個國家。隨著這些造船巨擘的造船空間即將在十年內迅速售罄,其他造船業者在未來數年喊價時勢必更有把握。 BRS報告稱:「2022年下單、2025年之前交船,幾乎已成天方夜譚,現在就連2025年的造船槽位也一位難求。」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03/31/2022

OECD第134次工作造船小組會議(WP6)

第134次工作造船小組於臺灣時間04月20至21號下午3點至晚上12點採虛實整合同時並行。兩天會議總共討論14項議題,由Mr. Per Egil SELVAAG大使邀請代表針對各議題相互討論,並決定批准或公開各項議題的報告。以下針對會議摘錄重點: 一、 航運產業和造船產業受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經濟衝擊 今年俄羅斯攻擊烏克蘭,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雖然打擊俄羅斯,但也造成其他國家金融狀況的緊縮,從統計數據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如玉米、大麥、黃金、銅等)大幅上漲,恐有供應中斷的憂慮。國際制裁導致俄羅斯造船廠的新訂單和完工量減少,但也可能會激勵俄羅斯的船廠更加自給自足,俄羅斯造船產業高度仰賴軍事部門,約佔俄羅斯造船產量的80%。然而原物料價格,尤其是鋼材價格的上漲,預計會影響造船廠的成本和盈利能力。估計這些生產價格的上漲還沒有完全轉嫁到船舶價格上。而且,因為自衝突開始以來,黑海的航運噸位下降了 33%。為此,國際知名航運市場分析機構(Clarkson)下調其 2022 年海運貿易預測。日本表示俄烏戰爭目前顯示有短期影響,還是應該長期檢視。此外,歐盟提問是否有國家做出相關因應俄烏戰爭的政策。沒有國家及單位有任何因應俄烏戰爭的相關船舶與海事保護政策。 二、 非會員國船舶政策與市場發展 該項目主要檢視非會員國船舶政策與市場發現況與分析,本次展示中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法國、臺灣、美國、俄羅斯、西班牙、馬來西亞及孟加拉等11國非會員國的市場發展。從2021 年非 WP6 經濟體占全球完工量的 47.4%,佔全球訂單的 50%。中國在 2021 年不論是完工量和訂單,都是最大的經濟體。最近5年越南跟孟加拉造船產業表現得很好,菲律賓、印尼、臺灣跟馬來西亞完工量,從2010年中旬呈現銳減趨勢。法國和西班牙的造船商在疫情大流行的影響面臨挑戰。還有在政策方面,大陸採取9項措施,美國採取5項,佔居第一、二,以保護在地產業。日本表示應該鼓勵中國加入會議參與討論,歐盟表示可以推測大陸的造船產量是因為支持政策的結果。秘書處回覆每年都跟某些中國單位有先交流 ,這幾年線上會議似乎更容易跟中國取得交流,藉此確認蒐集資料數據。 三、 需求、供給、價格及成本發展 1. 需求、供給發展 本次會議邀請國際知名航運市場分析機構(Clarkson) 分享需求與供給的研究。船舶需求在2010年來到高峰,2014年造船量低於10年前,船舶需求與供給短期有受俄烏戰爭影響,在2021年,造船產量生產過剩約在40%,船舶在2021至2030年之間仍然是低需求。近幾年因為IMO限碳規定,2012年2020年之間,有60%新訂單來自更新及汰舊換新的船舶。另外,從長期全球貿易、能源預測來看。油價影響船型需求,如高油價導致近海船舶在2004年-2009年間成交多於3倍。因海運貿易擴張,油價與近海船舶交貨有高度相關。基於上述研究報告,政策應著重於鼓勵減少不符經濟的生產量並抑制生產量擴張,且政府應避免延遲重組或擴大財務支持。韓國跟歐盟希望Clarkson數據也能納入秘書處分析報告中。 2. 價格及成本發展 該項目主要檢視不同船舶如油輪、散裝貨運載船及貨櫃船的歷史價格與2021年的價格。造船廠的主要成本是設備、鋼鐵、勞工及間接費用。價格上漲的驅動因素是造船供給、生產成本上升、匯率及相關規範。從統計數據來看,商船價格來到近10年高點,克拉克森指數(Clarkson’s shipbuilding price index)也來到前10年高點。總結來說,價格會隨著生產量的缺少、成本增加和買家的強烈動機,而價格大幅上漲。從需求與供給的兩方影響新造船舶價格因素來看,運費、二手價格、市場預期和情緒是影響需求的因素;造船生產量、建造成本(勞工跟原物料) 及匯率是影響供給的因素。日本提議繼續更新資料數據,成本結構分析考慮增加海事設備,還有研究俄烏戰爭全球原物料及船舶價格的相關變動,同時提議招開原物料研討會。土耳其反應希望看到市場價格分析、市場結構與營運影響。歐盟接受其研究報告反應成本與價格,但也表示受俄烏戰爭的影響恐怕還沒完全反應在2021年的價格數據上。因此歐盟支持未來有關於價格的討論,如潛在成本策略跟問題。同意日本進一步討論原物料價格,但不代表歐盟支持干涉,價格需基於市場結構本身,任何扭曲價格的行為都應該避免,期望看到任何公開討論價格的會議。韓國表示船的價格主要來自船廠與船主,不應該限制價格,而是監督價格,至於原物料價格如鋼鐵價格跟船隻類型也很有關係,鋼鐵價格衝擊應包含在下一次報告,建議持續監督鋼鐵價格,但是必須小心圖利利益相關者,造成壟斷,應該集合上游與下游廠商共同討論價格。歐盟支持韓國,避免有攏斷與扭曲的現象。主耳其支持日本討論原物料價格,同意歐盟舉辦公開的討論會議,監視航運,溝通市場價格,鼓勵大陸參加會議,才能更了解大陸的狀況。挪威支持公開報告,日本提議的文件,可以繼續開會討論,價格由市場決定,並且與相關利益者溝通。 四、 造船業的生產量發展 該項目研擬建立一個造船生產量數據庫,以監測生產量的發展。秘書處展示用實際經驗方法來計算生產量,日本則是提一個新的方法來評估生產量並提議討論。該項展示兩個計算方法改善生產量評估,一是以公司層面;二是以船廠層面。公司層面包含ORBIS 關鍵財務指標、TAD公司級別數據庫、邏輯合併與獲得的數據庫。船廠層面包含交付、每個工作類別的人力、及生產設備。日本跟海事歐盟皆有提議新的計算方法,建議秘書處可以納入考慮。歐盟則是提出有些關於中國的資料,應剔除中國官方的因素後,才能蒐集到更具參考的樣品數據。韓國認為該數據有參考價值,有反應韓國現在的狀況。秘書處後續會議將嘗試提出一個整合公司層面及船廠層面的計算方法供檢視討論。 五、 財產和技術轉讓實踐為重點的海事設備產業及其挑戰分析 該項目旨在對船舶設備行業進行分析,包括關鍵附屬行業和參與者並敘述他們的規模、經濟狀況和作為造船產業投入供應商的作用。海事設備是造船業的關鍵投入商,但高度分散和異質構,在範疇定義上有困難,在統計上也具有挑戰。秘書處彙整來自日本、歐盟、韓國等評論,採用廣泛的定義去衡量海事產業,除了主要海事設備,也包含海事設備服務產業。日本、歐盟、韓國皆認為該項報告具有參考價值。該項目還檢視影響海事設備的政策策略、重點政策知識產權和技術及假冒和盜版商品。日本跟歐盟認為該報告內容完善,韓國也認為該報告起了監視的作用。 六、 船舶出口信貸(SSU)最新動態 官方出口信貸係指政府為出口業者或投資人以提供貸款、保險或保證的方式降低海外交易風險。OECD提供一個讓會員國交換出口信貸資訊、討論與促進各國出口信貸政策之平臺。WP6 的非正式專家組(IEG)對於船舶出口信貸(SSU) 持續暫緩討論,正等待國際工作組(IWG)的消息。最新的消息是討論獨立條款的可行性,且條款也維持原樣,並沒有任何改變,所以現階段還未同意重啟IEG。日本希望能重新討論IEG,歐盟也準備好討論,挪威認為SSU需要更多時間去研究有關修改獨立條款的提案。韓國也認為各國代表需要多一點時間來檢視IEG提出的方案。義大利則是關注在地成本衝擊,認為新的在地成本是比較好,但還沒有準備好更改,傾向維持現有狀態不要改變,所有的規則都不要改變直到新的規則全部都被同意才進行更改。 七、 會議結論 全球疫情仍然持續發生,本次會議採虛實並行的方法,增加參與彈性與便利性。此次會議主要著重討論俄烏戰爭造成的全球經濟影響,連帶引起造船、航運及海事產業的衝擊,因此秘書處報告顯示受影響的相關調查結果及數據,大宗原物料上漲,導致其他產品價格上漲,這是大規模的影響,相關調查數據統也引起一些國家的關注,如日本表示俄烏戰爭目前顯示有短期影響,還是應該長期檢視。然而,截至目前,還沒有國家及單位有任何應因俄烏戰爭船舶與海事的相關保護政策。本次國際知名航運市場分析機構(Clarkson) 也獲邀分享全球船舶與航運數據消息,他們因俄烏戰爭下調其 2022 年海運貿易預測,多數代表Clarkson的研究數據具有參考依據,建議秘書處加入其分析報告中。秘書處也表示目前的數據蒐集皆來自公開與官方的資料,再次呼籲鼓勵各國多提供數據,以精進報告完整性。再者,有關非會員國的船舶市場與政策,中國仍是主要造船實體,因此日本、土耳其、歐盟表示應該鼓勵中國參加會議與討論。秘書處則是回應有不定期跟中國相關單位交流,以確認數據的真實性,加上因為疫情,方便採取視訊開會,增加與中國交流的便利性。另外,從船舶中期生產量來看,生產量仍供過於求,因為國際組織IMO減碳規定,未來新訂單將以更新及汰舊換新船舶之為最大宗,可以預見新能源的研發與綠色造船已經逐漸成為市場的趨勢。最後建議我國檢視我國受俄烏戰爭所帶來的船舶與海事產業衝擊及相關因應措施,並持續追蹤綠色造船產業。 資料來源: 船舶中心,05/10/2022。

陽明海運規劃建造全台首艘液化天然氣(LNG)貨櫃船

總部位於台灣的遠洋運輸公司陽明海運宣布,董事會決議新建5艘1.5萬TEU級全貨櫃船案,將採LNG動力雙燃料規格。換言之,陽明海運不但會加入越來越流行的LNG貨櫃船行列,也將跟上業界採用大型船舶的趨勢。 陽明海運表示,該公司亦為台灣首家使用LNG動力雙燃料貨櫃船的航商。董事會決定根據未來的船隊規劃、業務發展需要及國際環保法規,繼續辦理相關作業。陽明海運指出,他們所使用的「技術相對純熟且可減低碳排」,不但符合未來的國際法規,亦有助實現環境永續目標,提升整體船隊營運競爭力。然而,該公司並未提供有關船隻或造船訂單的詳細資訊。 根據海運研究機構Alphaliner的資料,陽明目前是全球第九大國際航運公司,擁有92艘船,總運能近66.5萬TEU。但截至目前為止,預計今年交船舶的數量僅5艘,且尚未追加訂單。 陽明海運證實董事會已通過2022年1月決議的新建5艘貨櫃船案,作為更遠大成長策略的一環。該公司還表示計劃購入新貨櫃,並將目標鎖定在貨櫃轉運船市場。他們也不排除添購容量 1,200 至 1,800 TEU 的船舶。 陽明海運在研究推進系統選項後表示,液化天然氣有助解決氣候變遷與邁向低碳轉型。2021年,海運業的LNG訂單達來到新高峰,創下訂購船舶數量和規模的記錄。海運研究機構Clarksons在報告中指出,2021年訂購的總噸位中有 30% 用於LNG燃料船舶,DNV集團所統計的訂單為240艘。DNV首席顧問Martin Christian Wold指出,液化天然氣訂單超越過去4年總和。 至於陽明委託日本新建的前一船級貨櫃船,交船作業目前正在收尾階段。該船級的交付於2020年開始,訂於2022年完成。這些船隻的容量為1.186萬TEU,長度為 1,095英呎。該船級的第九艘船「賢明輪」(YM Together)已於2021年11月交付,有助提升該公司在亞洲、溫哥華和西雅圖之間的航運服務。 資料參考: The Maritime Executive,04/15/2022

Meyer Group:智慧IT系統乃綠色造船主要關鍵

在旗下新創公司 Alfred Maritime的協助下,德國造船業者Meyer Group盼能加速造船業數位化,並聰明運用數據促進產業脫碳。 「Meyer Group的目標是綠色航運與綠色造船。數位化和工業 4.0當然也屬於這些倡議的一環。」 2019 年時,Meyer Group成立了新創公司 Alfred Maritime,擔任該集團數位化主題的智庫。如今,這家年輕公司正開始成長茁壯。 如前所述,Alfred Maritime所肩負的使命,就是確保集團旗下船舶不論在節能或永續經營上都能盡其所能。 Alfred Maritime執行長兼Meyer Group資訊長Paul Meyer表示:「2019 年時,我們成立了Alfred Maritime公司,推動船舶數位化。我們的專家團隊…結合了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實力,以及造船廠關於遊輪的領域知識。這別具意義,它是一支非常獨特的團隊,正在開發由數據所驅動的解決方案,以減少船上二氧化碳的排放。」 Alfred Maritime以漢堡為根據地,是MEYER Group旗下反應敏捷的團隊,在德國和芬蘭設有三家造船廠。 Meyer Group的目標是透過創新解決方案發展造船和船舶營運,以實現氣候中和。Meyer Group表示,重要關鍵之一當屬數位化所帶來的好處。幸好有了Alfred Maritime,數據可被用來減少能源消耗、推動船舶營運脫碳,甚至改善乘客的客戶體驗。 在這項任務中,Alfred Maritime組成了一支「數據管家」團隊,負責向造船廠和船東提供技術支援。 Meyer Group技術長Malte Poelmann表示:「綠色造船乃未來趨勢。而在我們通往無碳航運的路上,也需要智慧 IT系統持續改善整體船舶產品。」 資料來源: OFFSHORE ENERGY,03/08/2022

ESL Shipping成為瑞典Botnia 氫氣專案首家客戶

ESL Shipping正在使用液化天然氣(LNG),並將成為Botnia氫氣專案的客戶。 ESL Shipping是波羅的海地區主要的乾散貨運輸公司,也是Botnia Link H2 氫氣專案的第一家客戶。該航運公司表示,它之所以加入該專案,是為了實現營運脫碳的目標。 瑞典Botnia於2021年4月啟動了一項國際倡議,目的是在波的尼亞灣和波羅的海周圍建立大規模氫能經濟。它是氫能相關倡議的傘形品牌和協作平台。由芬蘭CLIC Innovation領軍,將用於促進專案之間的交流,並促進該地區的氫能相關技術和生產。 在該庇護組織下所啟動的首批專案之一是Botnia Link H2,它是能源公司Uniper、ABB、Luleå Energi 和瑞典北部波的尼亞灣(Bothnia)呂勒奧港(Luleå)之間的聯合專案。該計劃是建造一座大型電解工廠,主要為海洋產業提供無石化能源的氫氣,但也可用於其他工業公司。除了氫氣生產外,其他專案還專注於在呂勒奧港周邊地區開發儲存與配送基礎設施。其他公司亦宣布了發展工業營運的計劃,包括在呂勒奧建立無石化綠色鋼鐵廠。 ESL Shipping 加入該專案後,成為了Botnia Link H2 的第一家客戶方利益相關者。根據這些公司的說法,現在整個利益相關者價值鏈涵蓋了ESL Shipping航運。 呂勒奧港代理執行長 Göran Carlsson 表示:「這項技術正在快速發展,而氫氣應用的數量也在成長。透過Botnia Link H2,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樞紐,可以直接將氫氣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呂勒奧港也因此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我們的第一家客戶合作夥伴就是一家航運公司,這點非常了不起。」。 ESL每年從呂勒奧港進出的乾散貨量超過 550 萬噸,為諾爾蘭(Norrland)地區的工業提供主要運輸連結,使其通往歐洲。該公司強調,它已經投資超過2億歐元,以實現其最終目標,提供100%無石化運輸解決方案。ESL Shipping於2018年收購了瑞典AtoB@C Shipping,他們所組成的聯合船隊目前有48艘船,載貨能力從3,000至5萬6,000載重噸不等,總載重噸則為45萬6,000噸。 ESL Shipping總經理 Mikki Koskinen表示:「處理氣候變遷問題非常緊迫,特別是考慮到我們在波羅的海海域的敏感性。我們跟客戶、合作夥伴並肩作戰,有責任盡我們所能扭轉局勢。像Botnia Link H2這樣的業界合作夥伴關係是實現真正改變的關鍵。我們非常期待加入這個專案,開發出各界迫切需要的無石化海洋燃料來源。」 ESL於2018年推出了2艘創新型 LNG 燃料散貨船,號稱世界上最環保的散貨船。ESL Shipping瑞典子公司AtoB@C Shipping AB2於2021年也簽約,要在印度建造6艘新型節能混合動力船。這些船舶為 5,350 載重噸,將於2023年第三季開始服役。全船設計採用電池、陸上電力方案和混合電力,在港埠運轉時完全沒有排放的疑慮,不論到港和離港都只會使用電力。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04/14/2022,

DAVI iRoll eXtreme 控制系統:離岸基座建造的新標準

基座是任何離岸風電場的主要元素之一,而座落在像海洋這樣充滿動態且極具強度的環境中,基座地成本通常佔了設備總成本的四分之一以上。 基座必須支撐起風力渦輪機,吸收所有施力和負荷,並提供安全穩定的基礎:根據技術和經濟的需求(如海床深度和製造複雜性)不同的設計會被選用如下圖。 選擇正確的基座類別,會對任何離岸風電專案的經濟和技術面向產生重大影響。 一般來講,基座係由連接在一起並滾捲成罐狀和圓錐體的大型鋼板所構成,這些工件會被組裝在所謂的「發展」線上,並被銲接成更大的結構。 就單樁型基座而言,此類結構的長度可達 120 米,總重可達 3500 噸。板材厚度通常超過 140毫米,且直徑越來越大(達 13 – 15 米),在此情形下,對於發展成總長度所需的圓周焊接量必須儘量減少,導致必須選擇體積越來越大的板材(寬度高達 4.5 米, 每件板材重量通常超過 150 噸)。 相反地,O&G 衍生的基座(如三腳架型和套管型)由厚(最大 120 毫米)且小徑(1.3-2.5 米)的圓柱形罐材所組成,將它們連接在一起,以形成更為複雜的結構。 從事此類重型離岸基座建築的廠商將需要面對並克服製造方面的三大挑戰: 1. 由於單樁的圓錐和圓柱部分的直徑較大,所以成型直徑與板厚之間的比率 (D/T) 會增加。D/T 值高會導致工件不穩定,如果管控不當,便會產生不良變形,從而降低整體滾捲的準確度。 2. 角度達 14° 的大直徑圓錐部分:通常用於在單樁底部和頂部之間過渡結構(其中直徑漸異),由此產生的圓錐發展會嚴重不平衡於一側,且在 13 米直徑下,側面和縱向的佔地面積通常會分別超過 16米和 40米。 3. 極低的 D/T 值和嚴格的真圓度公差:由於 D/T 比極低(成形為小直徑的厚板),再加上下游組裝過程有非常嚴格的真圓度公差,使得套管結構件(如支撐腳、斜撐和樁體)的製造特別具有挑戰性。 憑藉著不斷被開發與更新的專用重型進料和處理設備 Davi,輔以其全新的頂級控制系統 iRoll eXtreme ,市場獲得全新的獨家功能。採用 DAVI 的製造商將獲得最先進的軟硬體,從而在快速變化的動態產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並應對每年需要製造更多富有挑戰性工件的需求。 舉例來說,工人將能透過互動式生產前 3D 模擬功能,以對整條滾製線動作序列進行檢討,預防潛在問題(配件與工件之間的碰撞、配件作業範圍等)。這對於產線複雜的離岸基座組件尤其重要,例如大直徑單樁。 此外,完整的生產線自動化(機台和配件),加上與自我學習式人工智慧所驅動的程式設計相結合後,即使板材龐大且沉重,也能實現可重複的循環,從而儘量減少閒置時間,以及不必要且成本高昂的零件重工。 […]

日本宣稱創下了最長最遠的自主導航記錄

「知床太陽花丸」渡輪自主導航、停港與離港試驗創下了時間和距離的新紀錄(MOL) 據報導,一艘日本渡輪創下了最長且最遠自主導航的新記錄。此一消息來自於政府資助的一項專案下,一系列示範活動的一部分,目的是推進無人駕駛船舶的操作技術。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Mitsui O.S.K. Lines)參與該專案,並以專案領導者之一的身分宣布了此次與沿海渡輪合作的最新成果。一艘 Ro-Pax 渡輪和一艘貨櫃輪還進行了其他測試,這些試驗則是日本財團(Nippon Foundation) MEGURI2040 專案的一部分。 最近一次示範專案是利用總噸位為11,400 噸的「知床太陽花丸」渡輪作試驗。本試驗循著渡輪的正規商業路線,在 18 小時內行駛了大約 466 英哩。這艘船長 623 英呎,正常載運量為154 名乘客、62輛汽車和160輛大卡車。這艘渡輪在日本北部北海道島的苫小牧港和日本中部的大洗港之間運營,而試驗則在2022年 2 月 6 日至 7 日被舉行。 在碼頭進行機動測試期間的渡輪(MOL) 現行試驗結合了四組關鍵系統。他們測試了船舶的自主靠泊與離泊,和防撞導航系統,以及負責識別目標並計算距離的視覺影像處理系統。 商船三井(MOL)與井本商運株式会社(Imoto Lines)合作,為本次試驗取得了船舶,並負責本次示範的整體協調和風險評估。三井造船株式會社(Mitsui E&S Shipbuilding)開發了自動防撞導航、船舶在港作業、靠泊與離泊作業的技術,而古野電氣(Furuno Electric)則負責在導航和靠泊期間,對接收感測器的資訊接收進行系統整合,以便在自動化系統中提供「認知」功能。ALI Technologies 開發了繫泊支援技術,跟更早之前的試驗一樣,該技術使用無人機將纜繩搬運到碼頭。商船三井船舶工程株式會社(MOL Marine & Engineering Co.)則建立了一套模擬程式,用於測試防撞導航/靠泊/離泊功能。 根據 MOL 的說法,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改進感測技術,以及使防撞導航功能更接近正常船員的操作。該聯盟整合了從 MEGURI2040 倡議所獲得的知識,利用電腦視覺等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自主導航活動,從而減少船員的工作量並確保安全可靠的海上交通。 日本財團於 2020 年 2 月發表了 MEGURI 2040 全自主船舶導航專案,資助五個財團,這些財團都將在 2022 年 1 月至 2022 […]

AST推出全球性、精密設計且多功能的海事通訊解決方案

身為Intelsat 公司的 FlexMaritime 服務之官方解決方案合作夥伴,應用衛星技術公司(Applied Satellite Technology,AST)目前已準備為所有船舶業主提供更上一層樓的寬頻連接。 應用衛星技術公司(AST)公司日前宣布開始提供 Intelsat 公司的 FlexMaritime 服務,一種可靠、安全、高速的全球連線解決方案。此服務專為全球海上貿易的商業航線所設計,還支援了多種天線尺寸和新伺服選項,以滿足漁業、休閒和工作船隻日益成長的全球頻寬需求。 Intelsat 公司的 FlexMaritime 利用了 Intelsat 的全球多層高通量衛星 (HTS) 陣容,為船舶業主和營運商提供了「全程連線」的連接性,即使在最繁忙或最偏遠的航道上都辦得到。透過小型、價格合理且易於安裝的海上終端機,此方案的目標是超越全球海上網路連線的日益嚴苛要求。船舶業主將可受惠於此新世代船舶技術,為遠端監控與效能診斷、影像串流、即時軟體升級、船員連線和各種其他應用提供高速連接。 1. 保證可用性和覆蓋範圍 目前有約 9,000 艘船舶受益於 Intelsat 的 FlexMaritime 服務。Intelsat 營運著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衛星陣容和連線基礎設施,並不斷為 FlexMaritime 網路加入新的衛星、功能和覆蓋範圍。 Intelsat 的全球衛星布局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更高的頻寬集中度,例如交通頻繁的海上航線(採用高流通量點波束),並提供額外的恢復能力和備援(透過對寬波束容量的無痕整合,以加強高流通量覆蓋範圍)。 如此佈局能確保船舶在有需要時,不論是何時何地都能繼續連線,且能減少或完全避免服務中斷的發生。 Intelsat 的網路採用開放式架構,因此可以輕鬆整合不同的硬體和技術選項,包括各種海上衛星終端機。 AST 集團總經理 Andrew Peters 表示:「AST 很高興將 Intelsat 的 FlexMaritime 服務引進我們世界級的連線解決方案組合。有了 Intelsat 公司的FlexMaritime,我們的客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取得持續的連線。」 2. 更深入的見解。更順暢的操作 從貨櫃輪到遊艇、漁船,FlexMaritime 能確保全程連線,AST 的客戶可以擁有下圖的服務。 3. 網速與流量的各種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