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BRS:造船業「超級循環」榮景可期

法國船舶經紀業者BRS表示,造船業未來數年榮景可期,原因不外乎各界對於高階貨櫃船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 carrier)的需求暢旺,以及要求繼續打造高效/雙燃料船舶的呼聲也再度湧現。換言之,造船業可望邁入一個新的「超級循環」,足以媲美2004至2006年間的大規模購船潮。事實上,BRS認為造船業可能已感受到這股氛圍。

隨著疫情後期的需求大增,新訂單(以噸位計)從2020年的7,500萬載重噸(dwt)揚升到2021年的1億3,200萬載重噸,繁忙程度高居十年來第二位。其中,貨櫃航運佔成長量(3,900 萬載重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不但反映出貨櫃量激增的情況,更預告高活動量的時間將會拉長。若以一年的訂購量來看,這也是貨櫃船業的噸位首度超越乾、濕散貨。

隨著購船潮持續延燒,造船業已成為賣方市場。各家船東爭相下單卡位,就算漲價也只能接受。鋼材價格激增更導致成本上升,至於新船造價則視船型而定,漲幅落在20至30%之間。

其中一大轉捩點,就是去年訂購的船舶中有22%為雙燃料船,包括LNG運輸船和LNG加油船,可藉由所載貨物的蒸發氣體運轉。丹麥航運集團馬士基(Maersk)的新型雙燃料甲醇動力貨櫃船即為一例,為同型船舶中首見。

BRS指出,造船業者能夠在未來數年保持強勢定價能力,有以下幾項因素。首先,新船能效設計指數/碳強度指標(EEDI/CII)等指引越趨嚴格,促使船東在提高效率的改善項目上進行更多早期投資,例如主軸發電機或前述的雙燃料推進裝置。換言之,為了取代旗下船齡較大、效率較低的「不環保」船舶,船東勢必得添購新船。

造船業迅速站穩腳步也是原因之一。以造船廠數量為例,2007年還有700家開門營業,到了去年只剩300家。再者,現有的造船空間也大不如前。值得注意的是,僅僅9家造船集團便控制全球75%的造船量,而它們又集中在3個國家。隨著這些造船巨擘的造船空間即將在十年內迅速售罄,其他造船業者在未來數年喊價時勢必更有把握。

BRS報告稱:「2022年下單、2025年之前交船,幾乎已成天方夜譚,現在就連2025年的造船槽位也一位難求。」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03/3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