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Janet Tsai

NKT公司使用 AIS 監測功能,降低外部因素引起的海底電纜故障風險

實現我們的能源目標 – 海底電纜對離岸風電場和網際電網的重要性。海底電力電纜是全球再生能源傳輸的關鍵基礎設施。由於對再生電力的需求不斷成長,導致歐洲和全球離岸風電場的數量呈指數型成長。歐盟委員會預測,到了 2030 年,離岸風電裝機容量至少有 60 GW;到 2050 年,該容量可望擴充到 300 GW。反過來說,這種需求的指數型成長意味著海底電力電纜的需求將大幅增加。另一個因素將會放大需求上升,也就是對網際用海底電纜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些電纜係用於經由陸地或海洋而連接跨境電網,以確保提高電網可靠性,並使能源交易活絡。 在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安裝這些海底電纜系統後,關鍵目標則是確保電力傳輸維持安全運作。幸好多年來陸續有新技術問世,現在高壓海底電纜的故障已經很少見了。然而,高昂的維修成本與停電招致的損失卻不容忽視。修復一條海底電纜可能需要長達 90 天,甚至更久,取決於各種因素,例如是否有熟練的人員、電纜接合設備、適合的維修船、氣候條件等等。根據離岸風電專案委員會 (OWPB) 的 2017 年出口電纜可靠性報告指出,平均維修成本為 1250 萬英鎊,其中不包括傳輸損失的成本。這不禁要問:我們是否盡了一切努力,預防海底電纜故障? 一、 絕大部分電纜故障的外部促因 大多數監測技術的新式創新技術,都聚焦於偵測電纜內部發生什麼事;然而,大多數對電纜健康的可預防性威脅卻是由其他地方產生,也就是電纜的環境。電纜故障可能是各種因素的結果,不論是人為錯誤或自然錯誤。研究發現,在深度大於 1000 公尺的地方,故障可能是由自然事件引起,例如海底地震活動、海底崩坍和洋流磨耗。在小於 200公尺的深度,故障幾乎總是由捕魚和拋錨等人為活動引起。電力電纜故障最常被提出的原因之一就是釣魚。 根據 KIS-ORCA(翠鳥資訊服務 – 海上再生能源與電纜意識),所有電纜故障的 70% 是由捕魚和拋錨活動引起,而大約 14% 則是自然災害的結果,例如洋流磨耗或地震。因此,人為活動顯然是海底電纜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須盡量減少此類代價昂貴的錯誤。 二、 使用 AIS 技術,監測電纜資產周圍的船舶活動 顯然有必要監測電力電纜附近的海洋活動。AIS(自動識別系統)監測技術是這方面的理想選擇。船舶裝有AIS轉發器,可定期發送AIS訊息。這些訊息包含了大量資料,例如位置、類型、船舶名稱、導航資料、狀態、航向、速度和 MMSI 編號。可利用來自多個資料提供者的衛星和/或 VHF 天線來接收信號,提供待監測區域的全面覆蓋。可將所有這些資料輸入到 AIS 監測軟體系統,以生成即時畫面,在地圖顯示海上交通的即時移動。 三、 定義保護區和規則,降低損壞風險 本系統還可將需要保護的資產載入該軟體中,並在其周圍設定保護區。根據詳細的桌上研究和風險分析,設定這些保護區,涵蓋諸如漁業、航運和運輸活動、電纜埋設評估、現有海底基礎設施、測深、海床沉積物和底棲生態(魚類、貝類等)等參數。對自訂規則進行定義,以便監測保護區內的船舶行為(例如捕魚和拋錨),並在違反規則時觸發警報,以便警告使用者。 詳細分析這些警報,有助於準確描繪何處風險最大,並為將來制定出更有效的緩解計劃。資料分析提供使用者以下功能: 重新定義規則和保護區,以便更有效保護資產。 針對不同的產業分類或風險因素,建立資料庫的子群組,以便更有效瞄準特定利益相關者群體。 為船舶活動建立熱圖,利用它們完善這項維修準備計劃。 存取歷史資料,當作電纜損壞事件的證據(收回維修成本)。 四、 NKT […]

中國造船業LNG運輸船訂單 創下紀錄,展開 2022 年

中國造船業報告指出,2022年強勁展開,因為他們在重要的 LNG 運輸船領域中,訂單和成長率都創下歷史新高,正在尋求縮小他們跟韓國造船廠之間的差距。在這些新訂單消息之前,克拉克森研究服務公司(Clarkson Research)報告便已指出,中國在 2021 年從韓國手上重新奪回了造船業新訂單接單王。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SSC)所屬滬東中華暨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與日本三井株式會社簽下價值超過 11 億美元的合約。中海石油氣電集團(CNOOC Gas & Power Group)將從MOL包租這些船來營運。據報導,這6艘大型LNG運輸船的訂單,是過去十年來,中國船舶公司最大單筆LNG運輸船建造訂單,也是最大筆的合約金額。 這筆訂單是針對最新一代天然氣運輸船「長恆系列」(Changheng Series),是由滬東中華自行開發。每艘船的容量為 174,000 立方米,採用最新設計理念,新技術包括更輕的總噸位,以降低燃料消耗。據報導,裝載系統可以因應不同路線而調整,並提高了裝載能力。來自運作的排放量也有所減少,以滿足能耗效率設計指數(EEDI)第四階段的要求。 同時,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中國船舶租賃有限公司(China Shipbuilding Leasing)也已確認了滬東中華的第四筆訂單。2022年,中國船舶租賃有限公司與滬東中華簽署的第一份訂單,行使了追加的 174,000 立方米 LNG 運輸船選擇權。原本的合約中,兩艘已交船,後面追加選擇權兩艘,選擇權的第三艘正在建造中。新型天然氣運輸船長968英呎,預計將於2024年第一季交船。新船採用最新一代雙燃料低速推進動力系統,進一步將效能最佳化,降低能耗。 2022年1月也展開第一艘 16,000 TEU貨櫃船的建造,這是根據廣州國際船廠(Guangzhou Shipyard International)的合約,在華南地區建造的最大貨櫃船。 中國於2022年交付了第一艘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以LPG為主要動力燃料的超大型雙燃料液化石油氣船(VLGC)。江南造船(Jiangnan Shipyard)建造了8.6萬立方米超大型雙燃料VLGC「燃氣魔羯號」(Gas Capricorn),已交船給西南海運。2021年,CSSC航運接收了35艘新船,中國官方報告指出,這創造了歷史記錄。 資料來源: THE MARITIME EXECUTIVE,01/07/2022,

菲律賓制定稅務優惠,吸引造船投資人

菲律賓最大的造船廠 HHIC-Phil 於 2019 年申請該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程序,該造船廠迄2021年仍處於歇業狀態 (HHIC-Phil)。 菲律賓正在推出一系列新政策,希望能重振該國飽受新冠疫情打擊的造船與船舶維修產業。 根據《馬尼拉時報》(The Manila Times)刊載的一篇最新文章,菲律賓政府已將造船業定位為經濟復甦的策略性產業,並正在採取新行動來鼓勵投資。菲律賓擁有全球最興旺的造船市場之一,約有118 家造船廠的規模。近來的經濟衰退使該產業陷入癱瘓,造成材料交付延誤、疫情閉關下的勞動力瓦解,以及高漲的營運費用等,從而導致生產延誤以及嚴重的現金流問題。 因此,菲律賓政府在新頒布的《企業復甦及稅務優惠法案》(Corporate Recovery and Tax Incentives for Enterprises,CREATE)中規定應享有經濟利益的產業,已納入了造船業。這項法律的內容將為在菲律賓開展業務的國內外造船廠提供財務減免。 對於盼望收購蘇比克灣已倒閉的 HHIC-Phil 造船廠(該國最大造船廠)資產的外國投資人而言,這是獲得重大優惠的絕佳機會。HHIC-Phil 自 2019 年破產以來一直處於歇業狀態,而菲律賓政府暗示,一位北美買家正在就年底前收購該造船廠進行談判。 在最近的2021年菲律賓海事(Philmarine 2021)虛擬會議上,菲律賓貿易暨工業部 (DTI) 造船首席投資專家 Reynaldo Lignes 向業界揭櫫新法的益處。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 於 2020 年 11 月所簽署的《菲律賓 2020 年投資優先計劃》(Investment Priorities Plan,IPP),將造船業定位為該國的首選投資活動之一。以往外國資本擁有的造船公司只能接受出口訂單,但這次情況並不一樣:Lignes 表示,新的 IPP現在允許讓他們迎向國內市場。此外,從 2020 年 7 月起,造船公司獲得新的優惠資格,讓國內外造船廠的企業所得稅 (CIT) 稅率從 30% 降至 25%。 Lignes還補充說,法律允許總統對非常理想的專案給予進一步的鼓勵,其中包括最低投資的資本額為 10 […]

國際級創業聚落「Startup Terrace亞灣新創園」 暨「5G AIoT創新園區專案辦公室」開幕儀式

「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於2021年12月6日舉行國際級創業聚落「Startup Terrace亞灣新創園」暨「5G AIoT創新園區專案辦公室」開幕儀式。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是由行政院經濟部、交通部、國發會、通傳會(NCC)及文化部等各部會,攜手高雄市政府合力推動的大南方計畫,具體推動方案運用園區開發、智慧設施、新創鏈結、場域應用、人才培育及產業群聚六大推動做法,建構5G AIoT產業鏈,帶動高雄產業結構轉型。當日總統蔡英文、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高雄市長陳其邁、立法委員李昆澤皆親臨會場,船舶中心周顯光執行長與其他產業界代表也獲邀出席開幕,開幕儀式由總統蔡英文授予象徵傳統船舶出航「擲瓶」旗子給高雄市長陳其邁,期許亞灣啟航、一帆風順,且進駐國際加速器與新創業者滿載而歸。 亞灣新創園成立後,首批7家進駐的國際級加速器,包含了比翼加速器、Sparklabs Kaohsiung、MuckerLabs Taiwan、Foodland Ventures餐飲科技創業聚落(扶田資本)、 富鴻網5G垂直整合加速器、聯合創新加速器與銀創雲端科技加速器等,已招募42家5G AIoT、包含智慧娛樂在內的優秀新創團隊進駐,例如思納捷、肚肚、南瓜虛擬、杰悉科技、優力勁聯等。開幕結束後,總統蔡英文等政府官員,撥空與上述42家廠商互動交流,聽取新創團隊心得與建言。交流中經濟部林全能次長也期許包含AWS、LINE、台灣微軟、NVIDIA、佳世達、全家便利商店、中華電信、遠傳電信等,秉持著企業參與新創(CSE)精神,推動以大帶小的企業與新創合作,促成新創產品或技術實質落地。藉由完備的創業環境、投注資源輔導,除幫助新創拓展市場以及接軌國際,更重要的是對接產業創新需求,未來經濟部更希望能攜手現有的國際級加速器、國內外企業大廠與國營企業,鏈結國際人才、資金、技術及市場,打造大南方首屈一指的創業平台。 資料來源: 1.Meet,12/06/2021 2.數位時代,07/08/2021

SEA-LNG:2021年液化天然氣雙燃料型船舶訂單正在加速成長

液化天然氣燃料船舶的訂單類別中,汽車專用運輸船和貨櫃船漸漸成長(IMO 檔案照片) SEA-LNG,一為了推動液化天然氣發展而成立的產業聯盟,發佈了一份新船舶建造訂單的分析報告,並視之為聚焦液化天然氣(LNG)燃料船舶成長的機會。該集團強調 2021 年是新的 LNG 雙燃料型船舶訂單的指標年,表示深海領域的海運業正逐漸訂購雙燃料型新船作為近期解決方案,並保護其投資。 「深海航運業心知肚明,雖然液化天然氣可能並非最終發展結果,但它對於實現淨零排放而言是個最佳起步。它提供了一項非常明確且可實現的計劃,此時此刻便能開始實踐。」SEA-LNG 主席Peter Keller表示。「我們知道這種需求是真實存在的,等待不再是個選項。新船舶中採用液化天然氣燃料的比例加速增長,展現人們對於發展生質能源或合成燃料動力船隻的信心。」 SEA-LNG 分析了克拉克森研究服務公司(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的最新報告,該報告詳述了2021 年新船舶的建造訂單。他們計算出,「液化天然氣燃料船舶訂單接近目前訂單總噸位的 30%,而它們交船後將佔有航運總容量的很大一部分。」 非營利聯盟則對資料作了積極性的解釋,但如此也確實突顯出朝向更大型雙燃料船的發展趨勢。挪威驗船協會(DNV) 在 8 月所發佈的2050 年海事預測中表示,目前訂單上的新船約有 12% 將具備替代性燃料系統或雙燃料能力。他們指出該數字在過去兩年中幾乎翻倍,顯示出增長的動能。具體來說,DNV根據船舶數量(相對於 SEA-LNG 採用船舶尺寸進行計算),預測2021年的 LNG 燃料船舶訂單將佔有 6% 左右。DNV 的替代燃料洞察平台(Alternative Fuels Insight Platform)表示,目前有 221 艘 LNG 燃料船舶在營運中,另有 359 艘已經成立訂單。 遠洋航運業一直是最積極轉向液化天然氣的產業之一。DNV 強調,雙燃料液化天然氣是遠洋航運目前最先進的選擇,而內陸和港口則能夠使用電池。 部分航運產業加速採用液化天然氣的趨勢中,汽車與卡車專用運輸船 (PCTC)業者的轉向尤其顯著。許多主要航線都公告了新的 LNG 燃料船舶建案,其中,SEA-LNG 報告表示,在未來幾年將進入市場的新船舶中,預計有 90% 以上將是 LNG 雙燃料型。 SEA-LNG 還強調了貨櫃船和油輪方面的快速成長。報告指出,該聯盟對資料的分析顯示,自 2020 年 1 […]

OECD第133屆工作造船小組會議(WP6)

第133次工作造船小組於臺灣時間2021年11月24至25號下午4點至晚上8點舉行。兩天會議總共討論11項議題,並由Mr. Per Egil SELVAAG大使邀請代表針對以下議題相互討論,並決定批准或公開各項議題的報告,以下針對會議摘錄重點: 一、 需求、供應、價格和成本發展 該項目旨在監測需求(船舶需求)和供應(船舶交付)以及價格和造船市場的成本。該項目的是加深WP6基於定量分析對中長期造船市場發展的理解,預測未來市場變化。根據國際預測小組會議(ISFEM) 預設方法是,新船建造需要預測,以預測需求多少噸數,而不是船東會訂購多少。預設方法是總體經濟、全球貿易、船艦需求至2035年、新船建造需求至2035年等評估。新船建造需求總噸數等於實際需求加上平均產業預測,且長期預測IMO決策方向將扮演重要角色。離岸風電期待會有強烈成長,但困難仍然存在,成本壓力增加,不是所有的離岸風電最後會執行,離岸風電將會部分取代離岸石油及天然氣。郵輪船隊、實際跟預測,從2013年逐漸成長至2019年,未來幾年的訂單預計將會是下降且短缺。 在供給與需求方面,短中期內船舶需求可能仍低於生產量。2021至2030新船建造需求預估為861與777百萬噸,60%新船需求來自更新汰換的需要,另海運貿易在幾種船型也有呈現擴張的需求。價格與成本結論是船舶和其他普通商品一樣,可以假設根據供需平衡定價。因此,要解釋新造船舶的價格變動,有必要瞭解是什麼決定了建造缺口的需求和泊位的供應。歐盟認為供給與需求,因為受疫情影響經濟,建議繼續研究支持措施。義大利對於計算方式有疑慮,價格需求沒有這麼邏輯反應在船舶價格,及生產量並沒有完全轉化成價格,另外,建議考慮競爭干涉因素分析。歐盟則認為最重要的是辨識市場發展現況,完全支持這個計算方法,認為船舶市場可能被扭曲,政府規範也是需要被分析的元素。韓國認為該份報告很實用,但是低估了新船建造的計算,導致需求增加,建議Clarkson的需求也納入計算。還有,新船建造數據僅有統計少數某種船型。歐盟海事則表示生產力評估太低了,建議從價值的方面,改善生產量評估。再者,市場價格沒有提到政府干涉,該報告僅著重在於狹窄幾種船型,有關造船廠的生產量,建議下個報告的目標,以契約為計算。 日本表示船舶建造支持估算應該包含在報告裡。有關中國的低價格,應該跟中國確認這些數據或是邀請他們加入。歐盟再表示成本評估太過於初淺,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研究分析。韓國認為很難只是憑價格本身去就評估,各船舶公司有不同財務期程,船舶設計到建造在同一家造船公司的成本也會減少。造船應該包含經濟與市場導向因素,除了契約之間的比較,國家之間的比較也可以納入。所以價格發展的研究不是去比較低價,還是在於蒐集數據的過程。歐盟海事也同意低的價格不是討論的全部,還有很多影響成本的因素,重要的是去定義有關船舶價格的成本模式。日本回應增加成本規範,因為有些國家偽造干涉,價格還是需要長期檢視。 二、 造船業生產量之發展 該項目研擬建立一個造船生產量數據庫,以監測生產量的發展。該項目秘書處分享採用觀察方法(empirical approach), 以經驗作為證據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式以企業級的生產力、公司的財務績效及投資活動為評估。生產成本導致低生產力,金融危機影響生產成本,大約是10%每年。建議增加研究生產量發展對造船產業的貢獻。歐盟認為只用1年來評估生產產量的方法,期限太短,不足以代表其他年限也有如此的產量,會發生高估小造船廠的生產量,因此實際生產量跟最大生產量有落差,導致最大生產力可能被低估,最大生產力不符合實際的現況。日本則提出用新的方法去計算造船產量,勞工工時應該納入最大造船的生產量。 三、 船舶出口信貸(SSU)最新動態 官方出口信貸係指政府為出口業者或投資人以提供貸款、保險或保證的方式降低海外交易風險。OECD提供一個讓會員國交換出口信貸資訊、討論與促進各國出口信貸政策之平臺。該項目在過去幾屆一直被重複提出,WP6的非正式專家組(IEG)對於船舶出口信貸(SSU) 持續暫緩討論,正等待國際工作組(IWG)的消息。本次會議秘書處邀請 SSU 參與者討論並可能批准 1) 是否應用新的SSU 的本地成本,2) 將 SSU 轉變為獨立協議的可能性,以及3) SSU 參與者同意在未來重新啟動 IEG 時的擬議安排。在本地選項船舶應用的更新消息。秘書處同意在IEG重啟討論。歐盟表示沒有IWG最近發展的消息。挪威同意新的在地成本規則,建議整理獨立協議並在提案中發出,同意繼續執行,且願意配合IEG的決議安排。日本對於新在地成本沒有意見,可以改變獨立協議,支持後續秘書處的安排。韓國同意SSU新在地成本,原則贊同獨立協議,希望能在CIRR內容進一步作釐清討論。歐盟認為目前沒有足夠資源去下結論,決定保留立場,有關協議的轉換,開放討論空間。挪威體諒歐盟的評論,建議秘書處應提供更多有關該項目內容,並提請各會員的協助。 四、 財產和技術轉讓實踐為重點的海事設備產業及其挑戰分析 該項目以智能為重點的船舶裝備行業及其挑戰分析財產和技術轉讓做法。該項目旨在對船舶設備行業進行分析,包括關鍵子行業和參與者,並描述他們的規模、經濟健康狀況和作為造船行業投入供應商的角色。該項目還將包括對影響海洋設備部門的政策的分析,包括補貼等支持措施、當地需求等重點政策關於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讓實踐。海事設備是船舶產業重要的貢獻。高度分散與複雜,引發統計挑戰。 此份報告包含如何定義海事設備範疇,綜觀全球海事設備產業,重點是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讓實踐以及假冒和盜版商品。然而,公開的資料與數據有限,WP6成員與產業合作是必要的。由於海事設備並沒有國際類別去定義及分析海事設備產業。主要造船經濟行業協會對其行業範圍的定義各不相同,往往也反映他們國內的情況。因此,秘書處採用廣義的海事設備定義,範疇包含1) 外部服務與分包合同; 2)材料;3)系統/設備。根據BLance technology consulting,歐盟是全世界最大海事設備供應及出口商。歐盟建議政府策略、智慧財產權和技術轉讓以及盜版和假冒等以上三個議題都可以納入下次研究,還有綠色海事設備,資金限縮包含當地直接跟間接限縮等研究。日本認為在科技透明情況下,很難去知道偽造與海盜的損失,建議繼續蒐集數據。韓國認為應該要採用廣義的設備定義,並著重調查環保、利息、服務等研究,且更新中國資料。歐盟提議該份報告應增加中國在政府限制的部分,尤其是中國在海事的支援政策。貿易顧問委員會認為更新範疇至最新的分析,增加邊際成功壟斷研究,促進公平交易與機會,推廣公平競爭。 五、 會議結論 此次視訊會議討論有關船舶價格,依據訪視經驗,我國的船舶價格參考過去報價去計算新建船舶價格。就我國而言,市場上供給跟需求沒有直接被作為船舶價格的依據,但該份報告供給跟需求可以作為我國船舶價格之參考。另外,本次會議上面歐盟代表提問有關各國有關綠色造船的訊息,僅有挪威代表有具體回答該國綠色政策,其他國家當下則沒有太多資訊回應,顯示各國對於綠色/生態造船掌握訊息弱,或是該項政策並沒有被重視,而無法提供具體回應。反觀我國綠色造船是否有其政策規劃,臺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有鑑於國際海事組織(IMO)先後推出許多環保法規,尤其是針對新造船的能源使用效能指標,促使船廠推動各項節能技術的發展。自 2005 年起的節能 10% 計畫 (ES10),到實海域最佳化設計與操作(SODO,Seaway OptimumDesign and Operation),再到 2016 年起推動的 4IntShip 計畫等都是綠色創新研發。順此潮流,建議我國重新檢視造船政策,增加綠色船舶規範與政策。明年OECD工作造船小組會議將恢復於巴黎舉行,預計明年討論的內容將更詳盡,更瞭解各國造船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 資料來源:船舶中心,12/09/2021

船舶中心參與臺灣港務公司優質港口論壇展示AI自動辨識與模擬駕駛等技術

2021年高雄港代表臺灣在國際上榮獲國際港埠協會(IAPH)-韌性基礎設施首獎殊榮,代表臺灣在國際上獲得世界肯定,為持續擘劃臺灣優質港口前瞻佈局與智慧港口永續發展願景。臺灣港務公司於2021年11月16日假高雄展覽館舉辦「2021優質港口論壇」,以「安全、效率、智慧、永續」為4大核心議題,探討數位轉型與低碳永續的前瞻發展趨勢,替港口超前部署擘劃良好基礎。此次論壇重要亮點之一為臺灣港務公司邀請大家共同見證臺灣港群開放5G-AIOT創新科技試驗場域的啟動儀式,象徵港口建立友善的試驗環境,歡迎國內外新創及科技業者於臺灣國際(內)商港進行技術測試與驗證之意。 因應高雄港數位轉型與低碳永續的發展,船舶中心近年也逐步開發數位及AI技術。此次應臺灣港務公司邀請展示自駕模擬及AI船舶自動辨識技術,為導入AI技術於高雄港試驗場域而預先曝光。論壇接續進行「建立安全海運運輸網絡之優質港口」、「綠色港灣永續發展新契機」、「啟動5G AIOT翻轉未來」、「開啟航港區塊鏈技術應用服務」等4場專題座談。此次論壇有來自地方政府及產、官、學、研專家學者與航運產業、資通訊產業等業者共同參與,分享國際趨勢及產業實務經驗,並從多元面向探討優質港口發展的重要策略,期促進海運相關產業穩健成長。 資料來源: 船舶中心,11/16/2021 經濟日報,11/16/2021

全美第一艘全電動拖船將由 Corvus 能源電池供電

Corvus Energy 已被瑞士海事及港口公司(ABB Marine & Ports)選定,為克勞利海事公司(Crowley Maritime Corporation)的全電動拖船 eWolf 提供儲能系統。該船將安裝 6.2 MWh 的 Corvus Orca Energy 電池,而該電池在 ABB 所交付的完整整合電力推進系統中,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們很榮幸被 ABB 選中而加入這個專案,我們期待參與這艘創新型船舶的建造,」美國Corvus Energy總裁 Sveinung Odegard 如此表示。   「我們看到拖船業對全電動的推進系統越來越有興趣。由於應用位置靠近海岸,而且有機會把城市範圍與港口內的排放消滅掉,我們相信這種趨勢將在全世界持續下去。我們參與了歐洲第一艘全電動拖船的製造,並非常期待能與克勞利合作打造出北美第一艘全電動拖船。」 「Corvus 在海上電池儲能系統(ESS)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記錄,而且在混合動力與電動船舶上的經驗也相當豐富。我很高興能組成一支如此強大的電池專業團隊來支持這項突破性專案。」ABB 部門資深專案經理 Dave Lee 如此表示。 這艘 82 英呎長的船舶,在交船後將支援加州聖地牙哥港的航運活動。該船將由阿拉巴馬州造船廠 Master Boat Builders, Inc. 建造,並於 2023 年中旬交付給克勞利。 資料來源:Marineinsight,8/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