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中心科專成果及論壇 聚焦智慧船舶與綠色航運

記者 經濟日報 金萊萊

為順應全球航運智慧化與淨零轉型浪潮,船舶中心10月16日於「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舉辦「智慧船舶技術與綠色航運走廊產業發展論壇」,匯聚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共同探討智慧船舶、資安韌性與綠色能源供應鏈等前瞻議題,展現我國於海洋產業的創新動能與國際布局潛力。

船舶中心董事長邱逢琛(前排右四起)、副執行長詹明憲與出席貴賓合影。船舶中心/提供

船舶中心董事長邱逢琛表示,當代載具技術的發展皆圍繞「無人、智慧、綠色、韌性」四大核心,船舶中心將持續扮演連結產官學研的重要平台,促進跨域合作、強化技術整合,掌握全球發展契機。他並特別感謝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期的研發支持,使船舶中心得以在智慧船舶研發與創新應用上持續邁進。

論壇有船舶中心副執行長詹明憲、處長鍾承憲、副處長曾俊舜、主任劉建宏,及臺灣遊艇公會秘書長張學樵、高雄科大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洪文玲、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辦公室主任雷震台、美利堅驗船協會新加坡創新研究中心資深工程師簡鴻斌、傑海達機器人創辦人王學誠、台船動力科經理林宏宗、成大近海水文中心助理研究員陳盈智、財團法人驗船中心專案經理王柏文等貴賓出席交流前瞻資訊。

「智慧船舶技術與綠色航運走廊產業發展論壇」近百名產學研等貴賓參與。船舶中心/提供

論壇議題涵蓋廣泛,台船動力、傑海達機器人及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分別分享無人船專案、AI自主控制、無人船應用於海氣象觀測整合等最新成果。驗船中心(CR)正式發布「水下無人載具準則」,經濟部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辦公室主任雷震台說明「沙盒機制」如何助力創新測試與技術驗證。船舶中心副處長曾俊舜指出,智慧船舶在設計初期便應納入「資安韌性」思維,以確保系統穩定與安全運作。

美利堅驗船協會(ABS)新加坡創新研究中心資深工程師簡鴻斌分析氨與甲醇燃料的發展趨勢,並指出台灣位居「新加坡—日本」綠色航運走廊的樞紐位置,具備成為亞太綠色能源中繼港的重要潛能。未來若能加速燃料補給設施與供應鏈布局,我國有望在全球綠色航運網絡中占據戰略優勢。

展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研發成果「智慧航行輔助系統」。船舶中心/提供

船舶中心並展出自主研發的「智慧航行輔助系統」,整合AI影像辨識、雷達、AIS與擴增實境(AR)技術,協助船長進行智慧決策,顯著提升航行安全與操作效率。該系統具備全天候船型辨識、航道監測與碰撞預警三大核心功能,並榮獲2025年美國「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銀獎,為我國智慧船舶技術登上國際舞台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轉錄自經濟日報
本網頁所刊載之內容,或有提供或建置相關連結至第三人網頁,該等連結所指向之網頁或資料,均為被連結網站所提供,相關權利為該等網站或合法權利人所有,本網頁內容僅供參考,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