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共用航空母艦計畫

「伊莉莎白女王號」為英國最大的航空母艦,於2017年6月26日首次試航,該航母搭載各式先進設計,從動力系統到載台配置,皆有所創新和突破。然而該艦從規劃至今,可以說是ㄧ波三折。由於近年來英國政府為了減少經濟壓力,因此對於國防預算的開支有所刪減,於2010年時刪減幅度更達兩成。而這項決議對於已進入建造階段的英國航母(CVF,Carrier Vessel Future)非常不利,甚至有消息指出英國政府有意取消CVF。因此英國國防部為了能夠同時顧及預算以及CVF之執行,因此於2010年9月提出了「英、法共用航空母艦計畫」。

該計畫主要是透過英、法兩國,共同出資建造航空母艦,並依循兩國原訂之航母建造計畫進行,英國建造兩艘CVF而法國為一艘PA2。而該計畫之目的主要是做為歐盟共同武裝,執行歐盟內外之軍事與維護任務,計畫將三艘航母採取「一艘在港、一艘值勤、一艘整備」之方式執勤。然而整體計畫中,最重要的即為英法兩國,必須在軍事戰略擁有相同之想法,以便於航母共同運用,進行兩國利益之維護。過去英法兩國於合作案中意見相歧也是時有所聞,因此兩國所存在的不信任感,也讓該計畫遭受強大的反彈,而美國政府為了避免搭載於CVF上的F-35B技術流入法國軍方手中,對於該計畫亦不贊同。

整起計畫中最大之矛盾點,莫過於航母上戰機起降型式要採取垂直起降(STOVL, Short Take-Off/Vertical Landing),或是傳統起降之型式(CTOL, Conventional Take-Off and Landing)。當初購置美國F-35B之目的即在於STOVL,然而其研發進度落後,使得英軍仍有意改用CTOL的F-35C。圖片如下所示。而以法軍之立場而言,若CVF採用STOVL艦載台,會使得法軍現有之空中戰力無法與CVF搭配。此外,若是以預算之角度來看,CVF若是要將原STOVL之設計改為傳統之起降型式,則必須要增加支付10~20億英鎊,且安置傳統式的彈射裝置於CVF上,亦為重大開銷。因此於2012年4月,英國國防部中於對外證實,將CVF的艦載由傳統式的改回STOVL,而這中間的反覆決策,也使得英國浪費了7400萬英鎊。然而這項決策使英國節省艦載變更設計之費用,以及戰機F-35C於CVF上的種種不適。

(www.F35.com)

由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英法兩國船艦載台之布置,皆採取雙艦島之設計,有別於他國海軍之設計,此設計使得航行艦橋與飛航管制塔,皆能擁有相對好的位置,不須彼此牽就,此外亦可減少彼此訊號之干擾。然而雙方也因為需求與理念不同,使載台上的配制有所差異,例如PA2有別於CVF安置了CTOL所需的戰機彈射裝置,以及CVF計畫安置預警直升機系統而PA2並無此配置。

(左)、法國航空母艦-PA2,(右)、英國航空母艦-CVF伊莉莎白(維基百科)

英法兩國於整起合作案並不只設計上,計畫中甚至已提到各自建造船艦的範圍。但是由於兩國對新航空母艦的技術條件與急迫性極不相同,法國基於財政因素延遲PA2,而英國CVF則期望依照既定計畫進行。使 PA2與CVF分道揚鑣,雖然這項英法合作最終未能完成,但隨著伊莉莎白號的海試,也讓人重新想起該計畫對於CVF的種種影響。雖然最後尚未執行至最後,法國也因此付出了2億歐元的代價,但是對於提出航母共享之概念,也算是一種突破。

「英、法共用航空母艦計畫」之可貴之處,在於能夠藉由與他國共同分擔軍備開銷,減少支出,並且同時擁有更強大的戰力防護,重要的是能透過交流提升彼此設計視野。但若以各自的軍事自主而言,為求合作之順利則須有所取捨,甚至與各國原有之軍事計畫相違背。因此於合作案中,如何顧及各方並獲取最大利益,為合作案中最為重要的課題。或許以該合作案的經驗作為借鏡,能夠激發出對台灣在軍事防護上,有別於以往的創新國防策略。